产业项目好不好,得让脱贫实效说话,让贫困户说了算。挤出产业扶贫水分,要完善考核机制,不能光看表面,要多听听农民的感受,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对拿着扶贫资金搞“数字脱贫”的严格问责,对享受扶贫政策弄虚作假的企业从严处罚。(11月21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首战脱贫攻坚的成效到了考核验收的时候,群众脱贫的成效到底如何?是各级考核验收组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要以群众脱贫的实效,让“数字脱贫”的怪胎流产了。
不可否认,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让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能力显著增强。但是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完不成脱贫任务要被问责的实际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出现了引进企业主发展食用菌、花卉等产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贫困户变身为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的“三金”农民,实际受益的农民只是少数,在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企业业主代替农民致富的现象;有的地方以输血为主,以编好的台帐,让群众背给工作组听,而在产业扶贫上并没有新的作为,出现产业扶贫“编故事”、“数字脱贫”等短期行为,并没有在构建农民长期增收致富的机制。,面对这种情况,各级考核验收组应深入基层,多听听群众的感受,督促帮扶单位以问题为导向,添措施、想办法,培育群众参与的优势产业,引领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改变考核的方式,是增强扶贫成效的有效方法。不仅年终考核验收组要深入群众听农民的感受,同群众一起算账,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反馈脱贫攻坚中的问题,督促责任部门和帮扶人员逗硬整改,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发展农民参与度高的优势产业。同时,各级应就扶贫考核中反馈的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构建持续增收的路径,并向在脱贫攻坚中“编故事”“数字脱贫”的假扶贫行为逗硬问责,在转变干部作风中让扶贫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
扶贫工作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来不得半点的虚假,需要全体干部在落实党的扶贫政策上练真功,在帮扶措施下真力,在扶贫成效练就过硬的作风,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