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互联网爱上山里货

[ 作者:王小霞 程小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5 录入:实习编辑 ]

甘肃省陇南市农特产品的第一次“触”电,源自成县县委书记李祥在微博上卖核桃的一个故事。

2013年5月,成县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邀请了几位兰州市的朋友周末来成县采摘樱桃。当时,兰州市场上售卖的樱桃每斤40元—50元,而成县的樱桃市场价每斤才15元,于是,这几位从兰州来的朋友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小范围搞了一次樱桃预售,结果引起了一波抢购热潮。

受此启发,在成县核桃快成熟的时候,李祥在自己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卖核桃的信息,没想到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条微博居然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方面,县委书记卖核桃,网民们都很好奇,所以不少人前来围观或转发;另一方面,大家也觉得县委书记卖的核桃应该差不了,都想品尝一下,所以很多人都来询问或下单购买,使得当年成县的核桃销量非常好。而李祥也因此走红网络,被誉为“核桃书记”。

尝到网络销售的甜头后,成县从上到下都看到了电商平台大有可为的前景,随即派出考察团前往余姚、宁波等地考察学习;之后,在2013年7月1日,成县组织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开始在全县范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成县的成功探索,让曾经山高沟深的陇南各地的发展空间突然变得豁然开朗。

2013年年底,陇南市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方向的“433”重大决策里,将电子商务集中突破,列为全市三大集中突破战略之首;同时,陇南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等一系列方案,全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电子商务在陇南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转为燎原之势,网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办了起来,以花椒、核桃、苹果和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供不应求;同时,西北地区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正式上线运营,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所辖成县和武都区在全国率先被阿里巴巴集团纳入“千县万村”电商计划试点……

可以说,陇南探索电商发展,其速度不仅走在甘肃全省前列,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打造出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

发展电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山高沟深,历史上以险峻著称的古蜀道穿境而过,至今高速公路网络并不发达,高铁和机场尚在建设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与此同时,陇南是甘肃唯一全境位于长江流域的地市,生态良好、资源丰富。多年来,陇南围绕扶贫开发,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是甘肃省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和出口基地,有“千年药乡”之称,全市14个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但由于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和产业链短等原因,长期以来,生态、绿色、环保的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普遍存在着销售难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针对当地农产品“有产品、无市场”的现状,在成县探索的基础上,2013年年底开始,陇南市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决策部署。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陇南电商自此走上了“快车道”,全民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各种网店不断涌现。

长沟村是陇南市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53户158人,生活在鸡峰山的山坳里。

走进长沟村村委会旁边一间不大的屋子,土鸡蛋、土蜂蜜、核桃、山野菜、中药材等农产品摆满了货架。“这两年,我们的农特产品在网上非常受欢迎,农户养殖的土鸡现宰,通过抽真空包装发顺丰快递,一只以168元左右的价格销往外地,这为农户增收不少。”长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鸡峰镇副镇长张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肉质细腻,品质好,顾客赞不绝口,好多还成了“回头客”。

“现在我们每年都能帮村民卖出上万只土鸡,不但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他们养鸡的积极性。”张璇告诉记者。

就在长沟村的这家农产品实体展示店里,记者用手机在淘宝网打开“鸡峰山珍品”网店,主页上一只漂亮的公鸡照片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张璇还在长沟村村委会工作时创办的网店,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群众销售当地土鸡、土鸡蛋、土蜂蜜、核桃等农产品,解决当地农产品“难卖贱卖”的问题。

与张璇作为村干部义务帮农民卖农产品不同的是,魏菲利开网店和快递公司主要还是看到了其诱人的市场前景。2013年,魏菲利在成县电子商务协会上班,发现每个月不仅电商平台农产品的销量很可观,而且月底还要给快递公司结算一大笔快递费。“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不自己做。”随后,魏菲利辞职,开了一家网店,等销售情况稳定后,又以加盟性质开了一家快递公司。

“网店已经开了三年了,每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纯利润有几万元;快递公司收入相对更好一些。”魏菲利告诉本报记者,快递业务中公司客户利润会少一些,但散户的利润可以达到50%—70%。

“山里的农产品现在不仅卖得很好,而且卖得很远。”魏菲利给记者展示的一些订单记录显示,这些过去藏在深山出不去的农特产品,如今不仅销往西安、兰州等周边城市,还有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购买。“虽然一年的利润只有几万元,但和打工相比,已经今非昔比,关键未来前景还很可观。”魏菲利说。

记者在陇南采访时看到,虽然交通的高速公路尚未能修到每个县,但信息高速公路却早已经进村入户。现如今,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让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陇南声名鹊起。一个个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把山里的核桃、花椒、苹果、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还卖上了好价钱,让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特产“一朝出阁天下闻”。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陇南全市共开办了9139家网店,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41.66亿元。

“陇南模式”开辟助农增收新渠道

可以说,电商销售不仅让网店店主们赚到了钱,更帮助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因为,电子商务不仅把村民原来卖不出去的东西卖出去了,还卖出了好价钱。

安吴珍是陇南市康县望关镇坪架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安吴珍参加完县里的电商培训后开起了一家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农特产品店——“舌尖上的陇南”。

安吴珍告诉本报记者,她兼职开网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当地村民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让村民能够增收致富。“一方面,我会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从村民手里收购一些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另一方面,也会帮村民将纯手工制作的手工艺品放到网上代卖,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安吴珍说,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自己这个村干部的工作才会更好做。

据安吴珍介绍,在电商发展起来之前,坪架村886人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在养蜂,而且很多时候收的蜂蜜放在家里也卖不出去。现在,随着电商的发展,蜂蜜价格越卖越高,尤其是放在山里野生养的土蜂蜜更是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所以村里养蜂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50多户,蜂桶也达到了四百多桶。

“今年5月份,上级政府又给村里免费发放了两百个蜂巢,并增加了蜂桶,今年的土蜂蜜产量肯定会进一步增加。”安吴珍告诉记者,坪架村现在有两个网店,自网店开起来后,村民的收入早已经实现了翻番。

郑永艳是个80后,康县两河镇巩坝村人,在经营网店之前为生计东跑西跑,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2014年1月,郑永艳参加了陇南第一批电子商务培训班,随后,她注册了“康县宝贝儿”特产网店。

“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山里人的土特产更值钱了。比如,木耳、香菇都比原来一斤高出了十几元,土蜂蜜的价格更是翻了几番。”郑永艳告诉记者。

在自己收购外销的基础上,郑永艳的网店还为当地贫困村民进行代销,如蘑菇、菌类等村民采摘自山里的农产品和村民自己在家里编织的手工艺品,其代销收入全部返还给贫困群众,帮助农民进一步增收。

电商带来的助农增收效果究竟如何,其实老百姓的感受最为深刻。

“以前花一两个小时背着土鸡蛋到城里集市上卖,一个只能卖几毛钱,现在在网店可以卖到两元钱。”对于互联网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村民张进感受很深。

张进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除了他自己,家里的其他成员都是老少病弱,家庭负担比较重,而家里除了鸡蛋、蜂蜜等农产品,也没有其他出路。这几年,随着村里网店的不断开起,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收购农产品,而且价格比以前自己背到集市上翻了倍。“现在,我只要在家里搞好种植和养殖,销路完全不愁,而且收入也有了保证。”张进说,电商发展,自己作为农民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这样的事例在陇南可谓数不胜数。据陇南市城乡经济调查队分析,陇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

(徐颖对此文亦有贡献)

电商“陇南模式”调查(2)

小山村见证大变样

“村里开起网店后,不仅让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还让我们走上了脱贫路,甩掉了‘穷帽子’。”谈起村里发展电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曾经的贫困户松芝林和王世贵难掩心中的喜悦。

近几年,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陇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和网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网店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义务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逐步走出了一条“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电商扶贫”新路子,陇南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电商扶贫试点市。

而在此基础上,因发展电商产生的“蝶变效应”,也让陇南大大小小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电商扶贫拔穷“根”

陇南是甘肃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长期存在“富裕的贫困”现象。“富裕”,是说当地出产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而“贫困”,则是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物产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

以康县为例,全县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核桃、花椒、木耳、天麻、土蜂蜜等特产产量均位于全市前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农产品滞销,辛苦的劳作得不到回报。

为了破解“农民收入哪里来”,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康县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商扶贫领导小组,组建了电商扶贫突击队和电商扶贫志愿者团队,在21个乡镇确定了电商专干。同时,全县还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3个网货供应中心、1个微分销平台、21个电商扶贫服务站、60个村级扶贫服务点,形成了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的电商扶贫覆盖模式。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首先打造了13家用于带贫的企业网店,采用统一价收购、销售后返利的方法让利给贫困户。”康县电商中心主任胡进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企业网店已经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返利贫困户72万多元。

其次,依托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打造大学生村官带贫网店。其中,免费为贫困户代销农产品达85万元,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1700多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干部李小龙通过自己开办的带贫网店,累计为贫困户销售土蜂蜜1600多斤,共计10万多元,带动贫困户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2000元。

今年年初,李小龙以陇南市众筹扶贫大赛为契机,成功为三河坝乡斜坡村贫困户发起两期土蜂蜜众筹,销售土蜂蜜650多斤,共计4万多元,带动贫困户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1300多元。

“同时,以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为中心,组建贫困户网店,免费代销贫困户的农产品。”康县电商中心副主任张艳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这些网店已免费为贫困户代销农产品达9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1100多户。在此基础上,还采用“微店+为村”的方法,让微店入驻为村平台,推动电商扶贫。今年5月10日花桥为村平台上线,在为村平台村里好货商城接入的“康县精准扶贫微店”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销售额5万余元。

胡进文说,截至目前,康县在贫困村开办网店231家,其中贫困户开办网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306户,带贫人口233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435元。

事实上,康县电商扶贫只是陇南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三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陇南不仅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还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电商扶贫试点市。

蝶变效应带动乡村新业态

在电商发展的有力带动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与电商相关的快递物流、平台建设、乡村旅游等一批新业态应运而生。

以成县为例,据成县电商中心主任王栋向本报记者介绍,物流一直是成县电商发展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县引入了大型物流公司。

“我们每天会准时准点把农民从网上或城里采购的农用物资或生活用品运送到镇里,镇里再分运到每个村,然后再把村里的农产品运出来。”成县顺通物流园总经理祁静告诉记者。

王栋说,成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打造电子商务全产业链为目标,先期引入华昌公司、顺通物流等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陇南馆、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电子商务物流园等大型电商重点项目,鼓励创办同城、村村通等县域快递企业,在农村建立物流配送门店、快递服务点,解决了工业品进村、农特产品进城中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批带有成县ID的淘宝网店、旗舰店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成立,陇南美商城、爱成州团购网、蚂蚁市集、农村市集和同谷商城等自建平台如雨后春笋,微店和众筹网等新兴网售方式不断被广大群众用来销售农产品。”王栋告诉记者。

电商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贫困人口减少了,再加上随着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实现,乡村旅游正成为陇南农村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整洁宽阔的道路,路两旁开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一排排仿古且富有特色的农家房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河岸的两边,不远处就是苍翠绵延的青山,在湛蓝高远的天空下,摇曳出的是一片优美的乡村生态景观……8月中旬,当本报记者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采访时,瞬间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长坝镇副镇长史万龙向记者介绍,花桥村位于陇南市康县,是茶马古道和三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花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的“花桥模式”。自2015年被列为陇南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来,花桥村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中。

而据记者了解,像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康县和陇南还有不少。

小山村正在大变样

电商改变了陇南农特产品过去“难卖贱卖”的局面,电商也把外面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带进了山里,但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自从发展电商之后,陇南很多小村庄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这两年,花桥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又回到了花桥村,在家乡创业致富。”史万龙说,这说明花桥村能留得住人了。在花桥村,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村民说,这几年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非常重视,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有好的经营思路,自己一家四口人在花桥村都有具体工作,一个月全家至少收入八千元,自己和妻子也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用不着再到外面打工了。

“以前很多人都说农村没有年轻人了,但现在的陇南,让不少人年轻人从城市返回了农村。”康县县委副书记潘建珊告诉记者,当下年轻人返乡,一方面是想回来,因为大城市压力大,生活不易,再加上其在外面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回得来了,因为这几年陇南通过发展电商,收入增加了、产业发展有盼头了、环境变美了、生活更方便了,年轻人能回来了。

不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而且年轻人在村里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

“现在,不但是主导电商工作的多是年轻人,就连村里的公共事务,年轻人参与的也越来越多。”潘建珊说,他到乡村走访时发现,乡村意见领袖年轻化趋势明显,而这些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未来都将可能是带领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比较年轻人返乡和参与乡村建设,陇南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显得更为重要。

采访中,康县望关镇党委书记杨志康的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康县全县开始推广电商,各乡镇都在不断开网店,当时做网店还是个新鲜事,为了在望关镇做好这个工作,杨志康自己也在淘宝网注册了一个网店,主要目的是想自己先学,看看里面涉及哪些环节、哪些方面群众可能需要帮助、怎样号召群众来宣传各自的网店……

虽然后来因为工作太忙,网店因没有销售自动关停了,但杨志康说自己在网店开起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注册网店需要很多认证,账户要实名制,很多环节要求很严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摸索。总之,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开网店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杨志康说,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所以发现了很多望关镇发展电商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打造诚信经营、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让物流更快捷……而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去监督和协调解决的事情。

这正如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所说,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对于陇南而言,借助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能够让人们拓宽视野,“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学会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业创新,给农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从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陇南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电商“陇南模式”调查(3)

一个大学生村干部的电商之路

四年前的张璇,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陇南,去农村里当个大学生村干部。

正因为没想过,所以刚一毕业,张璇就跑到了西安,在一家艺术院校当了一名老师。

但是,刚刚工作了一个月,一直希望张璇能回家乡工作的父母就要求她回去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因为拗不过父母,张璇就想着回去考一下试试,但没想到最后竟然考上了,然后就被分配到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工作。

报到的前一天晚上,张璇在家里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就拎着包坐上班车,在路上摇晃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鸡峰镇。用张璇的话说:“当时心里特别凄凉,到镇里报到后一看环境感觉更加失落,没想到自己上了四年大学,最后竟然跑到了从来没有生活过的农村来了。”

鸡峰镇的领导看出了张璇的情绪,来找她谈话,劝解她“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就把心收一收,别老想着外面的世界有多好。”

在上级领导的劝解下,张璇留了下来。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该干什么,张璇就在老村支书的指引下挨家去串户。入户走访时,张璇发现有些农户家里的蜂蜜特别多,有些农户家里的鸡蛋特别多,她就奇怪地问“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卖掉”,农户告诉她,东西太多,集市上卖不上好价钱,所以只能在家里放着了。

看到这种情况,张璇联系了在南京的同学,问能不能帮忙把这些土蜂蜜给卖掉,结果同学在南京不仅帮她把土蜂蜜卖了,而且还以每斤6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当张璇把卖蜂蜜的钱给这家农户送去时,农户非常吃惊,他没想到土蜂蜜原来在外面这么值钱。而这件事情,也在张璇的心里埋下了开一家农产品网店的种子。

没过多久,陇南全市开始推广电子商务,早有想法的张璇通过培训,终于在淘宝网开了长沟村的第一家网店。网店是开起来了,但两个月过去了,因为一直没有浏览量,所以几乎没卖出去什么东西,张璇心里特别难过。苦苦思索之后,她想起成县县委书记李祥在微博上卖核桃的故事,就用微博和微信给长沟村的网店也做了一番宣传,没想到,自此张璇的网店就火起来了,订单纷涌而来。

这一切说起来容易,但做的过程中,张璇也为难过、哭过。记得为了能把村民的土鸡蛋卖到更远的市场,张璇在网上找到了一种用珍珠棉生产的鸡蛋包装盒,并以每套8.6元的价格订了一批。因为批量订购,所以需要一大笔钱来付货款,但张璇没有钱,她只好回家跟父母软磨硬泡地借了10万元,为此不但被父母说教了一顿,还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欠条。

还有一次,张璇提着篮子下到村里收鸡蛋,回来的路上因为太累了不小心摔了一跤,鸡蛋破了,蛋液流了一地。当时,从未被困难打倒的张璇,瘫坐在地上哭了,又气又恼,气的是自己如此不小心,恼的是损失了村民的土鸡蛋。最后,她决定自己承担所有损失,按淘宝价将鸡蛋钱赔给了村民。

事实上,正是在这个外表看起来柔弱,但内心坚韧的姑娘的带领下,如今的长沟村和鸡峰镇的其他村子,都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点和开起了农产品网店,电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采访结束时,当记者问她,和当时的不情愿比,如今觉得这一切做得值吗?张璇没有丝毫犹豫,她告诉记者,既然选择了来基层工作,就应该兑现当初的诺言,就应该用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帮助农户做点事情。“更何况,如今我已经离不开农村,更离不开让我付出太多心血的电商了。”张璇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