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意思也是很字面,就是说远在他方或者是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亲人都比不上近在隔壁的邻居。这句话说起来没有人不懂,但说起这句话的真实感受,只有农村人才能体会得到。您认识您的邻居吗?您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您知道他今年多大吗?您知道他老家那里的吗?您知道他媳妇儿的娘家在哪儿吗?您知道他大舅子是做什么的吗?您知道他女儿今年几年级吗?如果您能一口气回答完所有的问题,而且还能回答的完全正确,那么恭喜您,咱们都是农村人。
城里的朋友往往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管小区里如何倡导邻里友爱,就是和自己的邻居很陌生,有时候会陌生到在街上遇见了也根本不知道那是自己邻居的地步。所谓邻里关系,本是略有抽象的情感关系,在城里,却成了纯粹的地理位置关系。偶尔邻居里有一方热心肠一下,对方还会怀疑这人是不是有什么企图?甚至于怀疑他就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当然,这种关系是由于城市特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的,怪不得城里人。这也不是重点,今天的重点是我们农村人胜似近亲的邻里关系。
在我们农村,有一种很是让城里人羡慕的情景,那就是几家人闲得没事的时候一起坐到院子里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样子。这种现象,在城市里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绝对不算多见。但是在农村,走几步就是一拨人,隔三差五的就凑起来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如果仅仅是说说笑笑,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农民的邻里关系,将远远超乎您的想象。下边我就举例来说明。
第一,我们农村人都有串亲戚的习惯,有时候是想串,有时候是不得不串。有时候那个亲戚家里有了红白之事,儿婚女嫁等,那就不得不串亲戚了。如图所见,乡下人也是有孩子的,孩子要上学,大人又不在家,于是这个孩子的吃饭,住宿问题就要靠比远亲还亲的近邻了,而邻居接到这样的请求,绝不会考虑到承担什么责任加以拒绝,给自己的孩子吃什么,就给邻居的孩子吃什么,让自己的孩子睡炕尾,也会让邻居的孩子睡炕头。
第二,我们农村人对彼此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城里人的想象,知名知姓就不用说了。连邻居的七大姑,八大姨姓什么叫什么,在那个村里,有什么家业,都能一清二楚。有时候那家几年不见得亲戚跑来串门,这家人见了都能聊上两句,你说神奇不神奇。
第三,城里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家里绝不会随便就让外人进来的,可是在农村就大不一样了,有时候,这个家里要出门几天,家里的鸡鸭牛羊无人照料,索性就把钥匙都留给邻居了,让邻居来替他照管。这种把钥匙留给邻居的事情,在城里人看来,是打死都不原意去想的,而在农村的农民之间,几乎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农民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远胜过普通亲人的邻里关系,是有着自己特殊的原因的,具体来看,具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农村的地域狭小。地方小了,人也就互相接触的多了,再加上农村的人口流动并不明显,所以彼此之间就慢慢走向熟悉和信任。第二,农村特有的文化。从古至今,农村的团结程度都是超前的,一个村往往就是几家大姓,如果硬要拆拆辈份,百十年前不是亲人就是亲家,说白了一个根。第三,就是农民本身的淳朴了,因为淳朴,所以彼此信任,然而这种信任并不是一种轻信,而是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道德契约,作为邻居,彼此之间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对方的真善诚,而这种期待往往会被得到满足。
只是,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民要么进城打工赚钱,要么是进城供孩子读书,要么就是做生意发来财,在城里定居下来,农村这种邻里关系慢慢的变淡了,很多时候,只有几个来人坐那里互相谈论彼此的儿女,而他们的儿女,或许几年都不见一面,或许见了,也是彼此互不相识。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只是这种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和城里一样了,也不知道体会到这种变化的农村朋友们,是欣喜,还是忧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三农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