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最近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就发现一个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
从新闻中的养殖大户“被脱贫”的案例来看,扶贫工作中“虚”和“浮”苗头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缘于地方官员政绩观的扭曲。扶贫开发工作本是为民谋福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民生工程,而不应该是“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贫工作是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脱贫成效要群众真真切 切感受得到的,脱贫业绩不是靠数字体现出来的。殊不知,在制造出华丽的数据的同时,也意味着正与扶贫宗旨背道而驰,与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渐行渐远。
因此要严防百姓“被脱贫”,首先为政者应有科学的政绩观。扶贫工作是为了切切实实解决民生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工作出了成绩理应宣传,既可展示成绩,又能鼓舞士气。但如果夸大,不符事实,就与最初的宗旨相悖,就是在背弃党和政府的承诺,漠视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党的执政根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