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走秀”根在政绩观错位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8 录入:吴玲香 ]

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但是,当下有些地区、部门和部分党员干部却把“好经”给念歪了。“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据媒体记者在中西部采访时,一名挂职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大倒苦水,精准扶贫成了“精准填表”。(中国纪检监察报 5月17日)

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在脱贫攻坚中为“抢得头彩”,“闭着眼睛”“打着算盘”算收入账,“帮助”贫困户“算”脱贫。“填表造册”式的空洞扶贫,“闭门画押”式的数字脱贫,“拔苗助长”式的提前脱贫,“掩耳盗铃”式的审核把关,“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考核……凡此种种,扶贫“走秀”,根在政绩观错位。

扶贫本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热衷于搞“短平快”政绩,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作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为“造势一时”,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功。“剑走偏锋”,不能怪贫困户不签字,要追问的是,谁为了“走秀”者搭建舞台?谁又是“忠实观众”?

“为检查而检查”,最终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脱贫攻坚的成效是衡量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志。作为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完成党的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政者,正也”。试想,如果热衷于闭门造车,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在填表造册上,哪还有时间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探求贫困之源、解贫之道、脱贫之本?对搞“应景式”“注水式”的假脱贫当严惩。

形式主义害死人。根治扶贫“走秀”,得从思想源头抓起。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得强化监督。尤其是对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扶贫的模式、扶贫资金拨付等;得加强群众监督。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反映强烈的问题、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突出问题;得加强舆论监督,对形式主义扶贫现象公开曝光;得加大惩处力度。根据影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和浪费的金额、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追究相应责任。唯惩治利剑高悬,才会少了为私心所扰,为名利所累,为物欲所惑者。

“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扶贫“走秀”当止。事出公心,才能谋得好的政绩,也才能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千万别因自己的形式主义所为,让精准扶贫政策跑漏跑偏,成为横亘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壁垒。更别因为“走秀”的扶贫跌碎公信力。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