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但始终有些地方在制定扶贫政策、考核评估、督查巡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严不实、面子工程、一刀切等问题。(12月18日 人民网)
脱贫攻坚工作贵在精准,重在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旨在帮助和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困境过上好日子。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取得了很大成效,随着扶贫项目的引进贫困地区经济加速发展,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各地竭力推进脱贫奔康,但有的地方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成效的检验等方面始终存在不严不实问题,笔者认为应全力杜绝数字化形式化形象化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平道路。
扶贫不是纸上谈兵。脱贫攻坚工作做得好不好,扶贫政策落实得到不到位,脱贫成效扎不扎实不是几张表格、几张明白卡、几本记账本、几版宣传栏能决定和体现的。扶贫档案本是记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致富脱贫的有力见证,但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上级层层验收检查,为了使工作看起来毫无瑕疵,要求干部在完善档案资料时不能出丁点儿差错,从而导致干部总有填不完的表格,贫困群众总有签不完的字和盖不完的手印。规范档案管理,注重工作痕迹化可视化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教条和追求纸面完美绝不是扶贫的意义所在,数据上的锱铢必较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将扶贫真谛本末倒置。贫困群众生活得不到有效改善,纸上文章做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
扶贫不只蹲点驻守。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本是帮助贫困村找资金、跑项目,结果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被流于形式且过于僵化的考核监督方式牵绊住。有的地方对驻村书记出勤天数进行严格规定,出勤率不达标甚至会被通报批评,出勤打卡是监督驻村干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绝不是束缚和阻碍驻村书记施展拳脚致力扶贫的绊脚石,切勿为了管理而管理。为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帮助贫困地区突破瓶颈,努力找寻摆脱贫困的办法,应切实发挥派驻书记作用,鼓励其多走出去多借鉴学习,而不能坐井观天当井底之蛙。
扶贫不能冷热不均。不少地方存在越富越帮现象,特别是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对口帮扶单位,为了打造亮点示范工程,就算村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准,还是会有大把资金投入,而同级其他贫困村甚至道路都没有通也无人问津,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使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小康的作用大打。各地方政府应该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不唯上只唯实,不唯领导只唯群众,合理配置最大化均衡化利用资源,将帮扶之手伸向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避免扶贫冷热不均。
扶贫不要脱离实际。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期,各地不断创新举措制定扶贫政策,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群众生活能够越过越好。但政策制定不能坐在办公室想当然,在制定政策之前不妨多方考证,充分了解实情征集民意,进一步增强方案可行性和实用性,杜绝形象工程,要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扶真贫真扶贫。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