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批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8年将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治理就与总书记提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谋而合。我们在肯定扶贫成绩的同时,心中也要打个问号。十八大以来,可以说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县数量历史上首次减少……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那么如今每天都在发生的脱贫故事,就是吹响通往最终胜利的冲刺号角。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内蒙古一个旗紧张迎检,全旗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共计20万元。看到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看到有领导到某村检查,发现档卡有一处涂改,就大发雷霆地质问,“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脱贫档案是进入博物馆的历史见证,你们就是这么做工作的?”
脱贫攻坚阶段,一个地区的扶贫效果、进展到底怎样,适当的检查、评比,当然有必要。开展扶贫检查,其初衷也不难理解,是希望通过检查的方式形成监督、制衡的效果,以确保能够顺利脱贫。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的扶贫检查走了形、变了味,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考核办法过于单一,没有新办法。检查考核精准脱贫工作的质量不是看有多少档案,多么精准的表格,而是看贫困户的脸上有没有笑容,贫困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贫困户有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我们的检查人员,最重要的是帮助那些在一线扶贫的干部排忧解难,而不是居高临下,横挑鼻子竖挑眼,引导基层搞形式主义,如此监督考核精准扶贫工作,必然浪费基层扶贫干部的时间,打击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阻碍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精准扶贫工作要精准监督,精准管理,走出形式主义怪圈,把精准监督与管理的工作精准到基层干部工作的实际困难上,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上。这样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攻坚克难,取得胜利。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法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