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失落其实是个遗憾的事。
估计很多人看过《清明上河图》吧,长卷上栩栩如生的宋代城市生活,今天看来,如同看北宋生活风情的纪录片,活色生香的,津津有味,从满街的点心铺子,茶馆酒肆,不难理解,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精神内核。
北京城市中心气势恢宏的天安门城楼和故宫建筑群,是我国古代木匠的巅峰作品,也是我国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根据有关散见在明清史料及各种建筑史料中的记载,天安门是集木匠之大成的建筑行业领袖蒯祥的杰作。他的技术,在我国古代建筑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强调的是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准确组合。蒯祥带领工匠,要求计算和施工都高度精准,合理布局,契合度必须毫厘不差,使得整个建筑群得以流传百世。蒯祥还创造性的将江南建筑艺术巧妙地糅合运用,使殿堂楼阁巍峨耸立的同时,还富丽堂皇。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设计软件辅助的时代,这么复杂的建筑群,一砖一瓦,都要靠木匠的精心计算和巧妙构思,付诸实施,这里面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匠心,可想而知。每次看到故宫的亭台楼阁,都能看到中国人传统文化中,不怕失败,反复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财经自媒体作家吴晓波把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失落,归因于短缺经济时代造就的大量屌丝。他们过分追求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基层消费,也是这些屌丝造就了淘宝平台上假货泛滥。我平常用淘宝只敢用天猫,即使是天猫,我看百十块钱的所谓一线大牌钱包还是比比皆是,真假莫辩。
但随着中产阶级的人数在近年突破2亿之众,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对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超越了对价格的敏感,他们愿意为产品背后的品质,甚至是品牌故事溢价买单。
吴晓波在自媒体上实验将自己种的上千棵梅子树两年的收益众包,把梅子酿酒做成自己的品牌吴酒,短短时间卖掉三万瓶。
这让我对农业创业领域内再次引入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充满信心。
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是没有跟上城市中产阶级消费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我们的粮食今年已经是第十二连丰收了,另一方面我们城市生活中的消费者,连一个著名的蔬菜品牌都叫不出来;一方面北上广深高端的超市,比如华联集团旗下的BHG精品超市两个西红柿能卖几十块,另一方面是河北的许多蔬菜基地产品苦于没有品牌和经营,进京无门,找不到高中端的销售渠道。
多年来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业劳动力极大的热情,但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种植经济,也阻挡了农业行业资本和智力的升级,没有个机制和渠道,让资本放心的,大规模的进入农业行业,支持农业的连锁经营和品牌升级。
当然,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机遇。我在做农业互联网的时候,接触到大量的新农人,新农业方式,他们年轻,敢闯,有知识积累。他们都在以自己的资本,自己的智慧,甚至以一己之力,默默地探索新的农业方式。他们的农产品是精心打造出来的,他们代表更绿色更有机的农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久违的工匠精神在农业行业中的发挥。告别粗旷的生产模式,中国农业尤其需要工匠精神。新一代的农人,他们代表着中国新农业打造精品的未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社员网资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