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回到农村过“清明”

[ 作者:白万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1 录入:吴玲香 ]

清明时节,天气清明,心也随之清明;而最具清明之感的当属农村。于是,趁清明小长假,我一身休闲、脚蹬单车,驮着女儿、踏上归程,奔向生我养我、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家,共赴一年一度的清明之约

温暖中略带微凉的山风,怡人地吹灌着轻汗沾湿的衣衫,顿觉周身爽朗,活力迸发。眼观山野绿草萌发、溪水泛金、杏花如云;不由车轮飞转、山路后退,我成调不成调地放声高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女儿坐在后座疑惑地嗔怪:爸,你疯啦?是,我是疯了;如此美丽乡村、春光一派,怎不让人疯狂!

停车去踏青。女儿的好奇与天真,引领我忘掉年龄、回到童年,尽情恣意在田野撒欢儿。清澈见底的小河中,翠绿的河草随溪流舞动,成群的小河鱼儿因受惊吓不再悠闲,忽地游逝藏于石下、草间。撸起袖管,伸手在温凉沁心的水中乱摸,竟摸到了铜钱大小的小河蟹;养在矿泉水瓶里,着实可人。

软软的春草丛中,紫红的二月兰、嫩黄的蒲公英正在怒放;女儿时而追逐蝴蝶,时而驱赶蜜蜂采下野花,硬插在我头上,并用手机拍照,她笑得灿烂、我哭笑不得。山脚下杏花烂漫,香气扑鼻;有的展瓣怒放、有的含苞待放;踮脚拽枝折下一枝杏花,递给女儿,她却批评我乱折花木;我忙说下不为例”……和女儿一起踏青玩耍,清明过得单纯快乐。

一路走一路玩,不觉已到老家。简单寒暄后,便和年迈的父母到仅留的一片菜地种土豆和花生。踩在松软的田地上,女儿笑着说;我一试,还真是这感觉。周边地块,春耕的乡亲们正忙得不亦乐乎,边干边和我亲切地打招呼。父亲挥锨掘坑,母亲和我随后种下切好的土豆块儿。女儿问:种下土豆咋会长出土豆?我拿起一块指给她:土豆块儿上都有颗芽,这芽便可长成土豆。女儿会意点头,忙着弯腰种起来。

种花生。父亲挖坑,我浇水,母亲撂豆,再一起埋土、踩踏。女儿边玩边看边吃花生,忽然问到:为啥埋土后都要踩一踩呢?我也懵了,只知如此,不知何故。母亲笑着解释:春天风多,这样踩实是为保存坑内的水分,保证出苗。原来是为了保墒。不知女儿是否懂得,只见她也倒背着手,昂首挺胸,很有模样地跟在我身后踩起来。和女儿一起春耕种田,清明过得辛勤快乐。

种完地,父亲拉我去扫墓。打我记事起,祖父母皆已过世;因此当父亲指着低矮的坟头,介绍爷爷奶奶时,我异常陌生。与父亲一起拔杂草、摆祭品,移风易俗地不烧纸,只将纸钱压在石块下;我虔诚又认真,以此祭拜先人、认祖归宗。

扫完墓,饭做好。祖孙三代围坐一起,父母年迈、我已中年、女儿年幼,团圆温暖却又满心感慨。母亲照旧给我盛了满满一碗手擀面、埋了两个荷包蛋,且不停地给我夹菜、夹肉;而我却如母亲那样照顾女儿;女儿却学着如此照顾爷爷、奶奶和我。这一循环的亲情之爱,令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家宴倍显和睦幸福。和女儿一起敬祖孝老,清明过得温馨快乐。

和女儿一起,回到农村踏青、春耕、祭祖、敬老,感受清明在一代又一代间的传承和绵延。如此,清明佳节的调子便也不再一味低沉,更平添了几分意韵和快乐,过得饶有情趣、颇具意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日报2016-04-0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