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工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泽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朱泽君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作品》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政论等150多篇,并著有商界沉浮录《成功的诡道》等作品,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播放歌曲《天空》的歌词创作者。
凡是读过朱泽君作品的人都会被他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但昔日的“好同志”、“文学能人”却沦为了如今的“阶下囚”,令无数人唏嘘不已。朱泽君的落马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贪官的传统印象——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型官员,怎么也贪腐了?从这位“好干部”腐败堕落的轨迹中可以得出:文化修养固然重要,但文化修养高的官员,不一定就是廉洁标兵。
无数案例表明,党员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朱泽君的腐败,与文学修养高低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再次提醒我们对“好同志”的评价必须客观,不能因一时的荣耀而故意遮蔽不好的苗头。如果当初朱泽君犯下小错误、小问题时,有人能够及时发现、提醒并监督其改正,他又怎会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于从“湿鞋”演变成“落马”呢?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一个干部比培养飞行员花费多。”诚然如此,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必然会耗费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如果干部“走偏”,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透支的则是民意成本,即使重刑惩治,也无法补偿损失之一二。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腐的目的并不是“惩”,而是“治”,因此,要改变官场不是“好同志”、就是“阶下囚”的状况,就必须在“好同志”到“阶下囚”之间增加设防的空白地带,把监督触角延伸到前端,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有了问题就谈话诫勉,严重违纪就立案查处,构成从轻到重、从常态预防到非常态惩处的层层设防,最大限度的遏制干部病情“恶化”。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朱泽君的落马,已成既定事实,为了避免类似“好同志”沦为“阶下囚”的悲剧重演,各级党组织还必须坚持惩治相结合的原则,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领导干部才能永浴清风、永葆廉洁。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佛荫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