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一种谈话方式还原村镇本来的一体关系

[ 作者:九派开元智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吴玲香 ]

摘要: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来聊聊一个村的故事,一个村长对话三个专家,或者是村支书,镇干部谈谈村镇关系,一起谈谈未来十年的村镇愿景是什么?

第一期村镇长沙龙

概述:村镇长沙龙是一种谈话方式,还原村镇本来的一体关系。这个尝试起源于我出版《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后,期待找到一种与乡村对话和体现自觉的方式。有幸与四川朋友陈炳刚等结缘后,我们自觉合流到乡村建设的新探索上,这是汇流成川、汇川成海的一种阐释吧?沙龙限额二十人,都是我熟悉的朋友,我们相约在一个春风吹拂的日子:2016313日,相聚在京城CBD。有两位正处级挂职村支书的朋友也被吸引而来。

现在的城里人看乡村,犹如看野花野草,可有可无的,可是野百合也应该有春天。有的人相信真正的家园在乡村,不在城市,我们因为追求家园而相聚在一起,寻找乡村文明复兴的希望。远在西部边陲的四川,自古有少不入川的说法,而今因慢生活而著名,最有可能成为理想的家园,胜利镇云华社区(可惜几年前被去掉了村名)参与首期沙龙,会不会是一个慢社区的先行者?

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来聊聊一个村的故事,一个村长对话三个专家,或者是村支书,镇干部谈谈村镇关系,一起谈谈未来十年的村镇愿景是什么?走什么路经可以到达?依靠什么建设性力量?我们这个沙龙有一个倾向,希望发现内生的、生态的和多元的力量,走文化建设之路。我们既然是沙龙,就不摆桌签和排座次了,类似于围成一圈的圆桌会议。

30年村官历史的村支书张文德,用四川方言讲述他的村子:他们那个生活的地方,在三国时期做过蜀国的牧马场。从分土地(责任承包制)开始,那几年村民对土地是有感情的,也离不开土地;后来很多人外出打工,离开了村子和土地;这些年来,青壮劳力在周围的城市打工,不少土地反而撂荒了。

村子在双流机场附近,被阿里巴巴征用了600亩土地做物流基地,拆迁时有些家庭不愿意配合。过去的新农村建设由县级政府负责,现在下沉到村子负责,我们还没有什么经验。全村有四千多人,处在县城边缘,因为机场在附近,属于限制开发地带,保留了村庄田园地貌,有的村民开了农家乐。

为了降低机场跑道的噪音影响,现在转移到一个地方重新做村庄的规划建设,外观选择川西风格,房子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节省的土地指标财政上没有兑现,后续资金存在一些困难。

村子有900多位老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当地有一些土特产辣椒,成立了合作社,产业发展也有困难。下一步怎么发展,想请各位专家帮忙出出主意。

显然,这个介绍版本与常规的成绩介绍不同,在于通过多谈问题,以推动双方的讨论。这是村镇长沙龙的要求。村支书谈论的变化,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下发生的乡村衰落:空心化、老龄化和土地撂荒等等。

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乡村是继续承受社会、生活地位的下滑,还是探索未来文明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中国人的选择:再次形成新的文明。我们的专家团队有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资深文化专家沈平、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李华东、书院中国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毕晓倩,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李劲松和《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作者李昇明,展开与胜利镇云华社区的一番对话。

文化对话等于多讲真话,村镇长沙龙是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场合,我们这样去探索村镇的发展,态度是建设性的,这是创办沙龙的意义所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本质是超越对立的,放弃西方文化那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对立原则,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在首期的沙龙,文化讨论升温后,气氛渐入佳境,这里收录部分嘉宾的观点。

李华东:走访了很多乡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文化问题,发现了文化,才能保护文化。

张孝德:应该尊重村民的选择权,搬迁不能只为资本说话,漏掉了搬迁还有社会成本。

沈 平:希望人人有家可回,现在胡同的家回不去了,过去的历史怎么样是有道理的。

毕晓倩:我们做文化的传递者,过去的想法是挑水入户,现在觉得也要去寻找水源。

李昇明:我们对农民的认识存在不足,从抗战以来,农民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郭晓光:带着政府任务去乡村扶贫,想多做点文化发展的事,依靠文化发展是否太慢?

陈炳刚:乡村复兴有文化问题、人的问题和社团问题,还有官员回不了乡的问题。

瞿懿雯:体会了北大校园和基层社会是两个世界,需要转变思维才能适应。

张文华:我们村的目标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王 刚:把太极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太极文化的魅力。

姚建俊:乡村的文化基因如何表达出来,超越了乡村的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

下午转入讨论后,资深媒体人易久琦带来财政部PPP项目的法律顾问宦途轩和大唐电讯的宫延伟等朋友,帮助诠释混合所有制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选择。

中央机关工委秘书张力、河北邯郸市老干局局长郭晓光、九派智库王龙泉、中荷农联盟负责人姚建俊、云台山太极论坛发起人王刚也纷纷对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和外面的蓝天一样,沙龙的讨论是干净的,张力说他把邢台的扶贫村当成第二故乡了,准备在那里呆20年,赢得了大家的鼓掌,我们的话题转入到如何期待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

什么是美好的家园?胜利镇的镇长助理瞿懿雯做了归纳整理,勾画出一幅云华美丽新村的图画:把新村建设成家园--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生活设施,房前屋后有瓜果蔬菜、鸟语花香;有浓浓的乡情和人情味,以农村特有的乡村氛围和休闲生活,形成乡村美好的人文关系;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无论是村民个体还是乡村自组织,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有良好的民风,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要破坏朴素的民风、善良的人心。

如何去实现呢?把乡村问题放在一个篮子来考虑,比如文化断层问题、全村有900多个老人和缺少产业发展等三个问题,张孝德老师建议把老人当成农家乐的主人,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人,农家乐的菜可以吃也可以买,同时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这是方法之一,可以让老人找回尊严和地位。

当一天的交流结束时,大家感觉意犹未尽,我们和胜利镇陈炳刚副书记约定,将在云华社区建设一个乡村书院,大约在五六月选择一个时间,在当地进行现场讨论和落实乡村建设的事情,让村镇长沙龙真正起到一个建立智力输出渠道的作用,成为乡村建设的服务产品。感谢胜利镇和云华社区的朋友,感谢参与沙龙的全部朋友,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种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开元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