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亲是小学老师,我的儿童时代是与父母亲一起度过的,至今与父母一起的童年生活仍然非常值得回味,无论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事情。而与此同时大多数在农村难以某的一份职业和体面收入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我的许多同学成为了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只能在春节与父母相处半个月。留守的滋味对于第一代留守儿童,是印象深刻的。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他们在平常的漫长岁月里,父母是音讯全无的。大多数千里之外的务工者,他们由于条件限制,也由于学历层次缺乏这种文雅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过作为父母,亲子情感是浓郁的,并不是不爱孩子,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80年代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如今长大了,他们大多数结婚了,生了小孩,他们仍然与父辈一样外出务工,而他们的父辈可能已经回家务农,开始了家庭代际分工的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年老劳动力回乡务农,共同构成现阶段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模式。
在父母看来,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小孩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不打工没有出路”。在现阶段的农村,打工经济是主要出路,一个妇女说,“别的小孩能有零食吃,能有玩具玩,我的小孩不能落后啊。”谁都希望把小孩带到身边,可是城市消费水平高,没有时间照料,只有放在农村,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成分多,消费水平低,由爷爷奶奶照料,年轻人才能放心在城市打工赚钱。相对于第一代留守儿童,第二代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他们分享了父辈们打工经济的成果,他们不再愁吃穿,父母亲打工一个月就能买到全年的粮食,他们要求什么衣服或玩具,父母亲会给他们买。也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便捷上,小孩可以方便地与父母亲打电话,在有网络的家庭,父母亲与小孩视频交流,亲子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在暑期,许多农村孩子到父母所在的打工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生活。
二
“留守”是形容人们生活状态的一个概念,本身没有价值或情感色彩,有留守儿童、有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用知识分子的话讲是“空巢老人”)。之所以人们最受关注是“留守儿童”,源于儿童在家庭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在中国家本位的文化中,儿童是家庭及社会再生产的中心关切,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家庭的悲欢,儿童也代表着应当被关注的弱势群体。父母远走他乡,一年不过与子女相聚几天,与传统价值观和抚育儿童方式背离。留守是现阶段必然的现象。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他们的小孩交由老人照料,这是家庭分工的必然的普遍选择。小孩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有两个考虑,一是农村抚育成本较低,农副产品自给自足,有自有住房,农村教育支出低,二是爷爷奶奶照料小孩,就让年轻父母能两个人打工,获得更多现金收入,为农民家庭提供体面的地位,及为小孩提供一个过得去的条件。从农民的视角看,把小孩留守农村并不代表父母只生不管,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孩子,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将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陪伴他们,而在整个成长过程,爷爷奶奶的抚养并不缺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共同协力的结果。
对于留守儿童现象,有以下特征是我们能观察到的。
留守不完全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在小孩生下的几年里,一般是能上幼儿园之前,母亲一般是在家抚养的,其次在平时,父母平日里的电话关注和节假日的亲戚接触和管教,都可以弥补父母不在场的缺陷。再次在一些重要节点,例如中考和高考,一些家长及时地调整家庭生产模式,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陈村曹家三个小孩均考上了大学,大的考上了武汉大学,成了村里的名人,他们兄妹三人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在鄂州打工多年,只是在初三和高三两年关键时期,母亲回来照料儿子,而在此之前,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过的。等到他们兄妹入大学后,母亲还要继续出去打工。
隔代抚育并不绝对差的。一直以来爷爷奶奶均参与到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现代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才把教育责任更多转移到爷爷奶奶。实际上在家庭中,儿童抚养关键不在于谁去照顾与教育,而在于对孩子的投入与否及其质量。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认为,“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有是有,但问题不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只具有个别性,不具有普遍性。出问题的留守儿童有,但不能把这种特殊性放大为普遍性。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并不比父母带的差,当然如果父母有知识,带的孩子肯定比爷爷奶奶带的强,但现在的父母有多少比爷爷奶奶强?这还是个问题”。
另外社会大分工的发展,削弱了家庭抚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决定影响。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抚育功能越来越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所分离。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已经形成了照料儿童的主要场所。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普遍没有幼儿园,2000之后农村开始流行幼儿园,既有私立也有公立幼儿园,幼儿园既照料儿童的日常生活,还交给小孩知识,父母不在场、爷爷奶奶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得以环节。农村学校也可以填补照料和管束的真空,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决定性的。自2000年以来,适应大规模农民外出务工而兴起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缓解了留守儿童无人照料的问题。对1-4年级中午提供午餐,对5-6年级提供寄宿制。
三
总之,一个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也是随着生产方生活方式变化,抚养儿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新的抚育儿童的方式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并不是说因噎废食,要回到过去的抚育方式。农民也认识到隔代抚养中老人过多的溺爱儿童,这可以通过不断调适来改变,通过学校教育加以矫正。
目前留守儿童被问题化,而且被泛道德化和泛政治化,推动立法进程,最近对儿童监护进行严格立法不允许16岁以下的儿童独居是一个例子。媒体经常报道留守儿童的惨剧,这引起了人们激烈的道德情绪,加之最近国务院发了文件。就不断有舆论认为“留守儿童的春天到了”,一篇社论说“每一个儿童都不应被留守”。关注留守儿童是应当的,留守儿童及他们的处境更多地应当被纳入到政府民生工作中来。不过由于关注留守儿童,而对留守儿童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片面地把留守儿童、把外出务工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妖魔化是不正常的。目前许多人抱有一种“圣母”心态,认为这种状态不好,要进行改革,要返回到非留守的、父母与儿童团聚,其乐融融的状态。结果可能更糟。
无论是年轻父母返乡或者把子女带入城市共同生活,过上家庭团聚的生活,可能并不代表着人民生活富裕家庭幸福。大多数时候正好相反。对农民家庭来说,不外出务工固守农业的贫穷可能是更可怕的,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农民贫穷意味着留守儿童缺衣少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难以获得像样的住房及找到(对于男孩)结婚对象。这才是最致命的。把农村小孩带到城市也只有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实现。设想一下,农村儿童与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父母是每天与儿童陪伴。如果父母难以获得体面职业,又不能把小孩送回到农村爷爷奶奶,那么这个家庭就沦为城市的下层,他们的儿童即使每天与父母在一起,也无法健康成长,因为基本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就如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一样。
2016/2/15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乡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