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原生态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大部分拥有历史人文传统的名城古镇、名人故里,都被利用开发。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进唐代西出长安的第一个驿站——马嵬驿。
马嵬驿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秦蜀古道的官方重要驿站,因晋代名将马嵬在此筑城而得名。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从四川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时,曾在坡前的黄山宫朝拜老子,并在院内亲手植槐树一棵,如今这棵1200岁的古槐,依然枝繁叶茂。当年的马嵬坡已发展成为占地近300亩,利用自然的台塬地势和沟壑地形展示古驿站文化和陕西民俗文化的新概念历史文化园区。
民俗文化注重参与和体验
马嵬驿自然地势错落有致,一条古朴的街巷顺着由高到低的沟壑自然延伸,青砖蓝瓦的房屋和各色旌旗迎风招展,夹杂食物香味的蒸汽和炊烟袅袅升腾,一排排串联起来的火红灯笼悬挂半空,将古色古香的街道装点得富有年味。
“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走进窑洞院落中的马嵬驿雕塑艺术馆,栩栩如生的泥塑讲述了东晋名将马嵬筑城的历史和安史之乱时六军在此哗变,贵妃杨玉环被赐死的场景。窑洞外,七八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展示着许多行将消亡的古老生产制作工艺:榨油作坊里,工人踩在水车一般的转轮上,牵引着一根10米长的巨大圆木杠杆一上一下砸在另一侧的木槽里,菜籽油徐徐流淌而出;手工织布作坊里,随着梭子在织女灵巧的手中左右翻飞,古老的木织布机发出咣当咣当的清脆响声。马嵬驿文化广场的小戏台上,三五个老艺人正在吹、拉、弹、唱,秦腔、川剧、皮影戏等轮番登场,说书、杂耍穿插其间。香味扑鼻的马嵬驿特色小吃美食街,卤水豆腐、麻花、油饼、挂面、肉夹馍、醪糟蛋花汤等上百种陕西传统小吃汇聚在一起……原始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体验。
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愁
随着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性收入普遍提高,人们开始真正把旅游当作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一个物化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把精神价值寄托于旅游中。“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反映了城市居民对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符合现代人希望寻找安宁和乡土记忆的心态。”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黎荔表示,旅游的灵魂是文化,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愁。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通过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体验,展现了最吸引游客的文化因素——乡愁。
“留住乡愁就是留住记忆、留住情感、留住个性,进而才能留住游客。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要以乡愁作为资源整合的主线,挖掘特色乡愁,把乡愁留在景区景点的每一处细节上。”黎荔建议,在设计乡村旅游内容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让游客深度参与到乡村生活中去,体验与大自然接触的快感,唤起他们的乡愁与亲情。比如与当地手工艺人一起学习制作技艺,参与制作过程,享受手工制造的快感,欣赏并体验当地文化的魅力。
以民俗旅游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今年春节,全国各地乡村民俗旅游异常火爆。有学者提醒,民俗旅游热的背后,还要注意多数“民俗村”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实问题。一旦同质化的“民俗村”、“风情园”过多,将会为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少数乡村在旅游开发与运营方式上,景区开发与农业产业、游客与原居民、生态与保护、文化与休闲等,完全被割裂开来,景区内原居民被“腾笼换鸟”,整体迁移,这样的景区虽然保留了自然原生态,却永远失去了人文原生态。
“乡村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涉农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以景区为吸引物,吸引游客,首先形成‘人’的搬运,继而实现‘农产品’的搬运,带动周边村落的发展,应该是马嵬驿等乡村民俗旅游景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认为,乡村民俗旅游应该以旅游为引擎,以景区为核心,以原始农耕文化、乡村民俗风情等为文化主题,以景区所在地的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设计创意性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并通过旅游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发展,也即以第三产业撬动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反哺第一产业,形成“农中有旅、旅中有农”的“旅游+”横向和纵向产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形式,它能使农村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农村的服务业得以发展,乡村旅游的良性开发与发展,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乡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互动与转换。”王建康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9日第90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