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摒弃江湖习气需做到内外兼修

[ 作者:罗云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4 录入:16 ]

据报载,山东省反馈2015年第三轮专项巡视情况时指出,个别地方个别党员干部私下“拜把子”。这一现象,与共产党员身份、与党的纪律要求格格不入,必须杜绝。(人民网 3月2日)

“江湖习气”是社会上对“圆滑世故、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等恶俗陋习的代称,它发轫于市井游民,脱胎于江湖绿林,裹挟着浓厚的封建遗习,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和传统人情社会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和延续的畸形“社会病”。“江湖习气”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容易滋生蔓延,极具隐蔽性、传染性和腐蚀性,我们部分党员干部也未能幸免。

不管是在媒体报道还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的现象,比如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亦或是拉帮结派,比如福建龙岩连城县原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和一些党员干部结拜成“七兄弟”,被群众戏称“葫芦娃组合”。称呼庸俗化是领导干部“江湖习气”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破口大骂、打架斗殴,甚至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也用“江湖方式”去面对,找“黑道”摆平,这些都是身上的“江湖习气”在作怪。

地方官场的江湖味由来已久,这是官场庸俗化的一个表现。主要原因是有些领导干部把官场当成了私人领地,这与当地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这种江湖味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容易“黑社会化”,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团团伙伙”。“江湖习气”是滋长歪风邪气的“温床”,危害不可小觑,这种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大局讲私利、不讲正气讲义气等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党性淡化、思想蜕化、官德异化的病灶症结。在笔者看来,抵制“江湖习气”需做到内外兼修。

内在即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可谓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如果理想信念充实,,也就不会给“江湖习气”、“不正之风”等留有余地,而一旦理想信念缺失,“精神之钙”不足,则有空可钻,各种不良思想就会趁虚而入。因此,必须加强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引导,帮助其端正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重新审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动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抵制亲亲疏疏、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

外在即要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直接影响着当地党员干部的思想及行为,比如山西吕梁、广东茂名、湖南衡阳、安徽萧县和泗县等地,均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与当地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无不密切相关。净化政治生态,确保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两点,一是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既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惩治力度,通过反腐败治标,同时又要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等多方面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治本,标本兼治才能达到净化政治生态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长安街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