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实落地,扶贫工作如何开展不仅是对各地“一把手”热情的考验还是对其智慧的考验。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将成为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时就曾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扶贫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
首先要做到多措并举,利用地区特色发展扶贫产业。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扶贫开发中,不仅不能够一刀切,还应当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能大谈空谈,纸上谈兵。
其次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力倡导新扶贫模式,如“光伏扶贫”、“‘互联网+’扶贫”、“旅游扶贫”等都是不错的模式。
再次就是要不断完善扶贫政策机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的政绩考核,提升地方官员开展扶贫工作的热情,让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上。
最后在扶贫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应当将贫困人口精神上的扶贫置于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精神上得到了真正的脱贫,生活条件等才都会相应的得到脱贫,俗话说“扶贫先扶志”。
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同时还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早日脱贫,让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真正惠及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让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早日成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