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多地高校已经开学或明确开学时间,毕业生求职进入“关键时刻”。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门近日宣布共同实施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8月中旬,将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铺平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之路。(5月10日《湖南日报》)
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多地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开学即毕业,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为此,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相应举措,为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铺平道路。但笔者以为,高校毕业生不妨投身基层,尤其是“投身农村”这个大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笔者以为,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服务于伟大的乡村振兴之中,这是解决农村人才软肋的重大制度建设,也是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城乡差别等历史原因造成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单向人才流动,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等形式跳出“农门”,脱离乡土,这也是农村发展滞后的潜在原因之一。不解决城市对农村人才的单向“垄断”,实现人才“回流”,包括高科技农业、现代决策管理等层面的乡村振兴,就难以真正落实和获得持续发展。
目前,不少农村干部在知识素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很多村干部不能将国家农业政策落实到位,在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短腿”现象。而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紧迫。
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领头人。目前,从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来看,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现有村干部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更需要下大力气改变村干部队伍结构,特别是村干部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而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无疑会为农村基层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他们将在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文化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农村则是一片新天地。而具有现代民生意识和政治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只要肯在农村中脚踏实地地锤炼自己,就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投身广阔农村,用自己的才智学识服务农村大舞台,创出一番新天地的事例比比皆是。可以说,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眼下,又到一年“毕业季”。但愿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积极“投身农村”,既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也为自身价值的实现不断奋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