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基层与大学毕业生同频共振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3 录入:吴玲香 ]

国务院新闻办31日上午在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我们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综合性措施,精准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31  人民网)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年都成为热点话题。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在2001年仅为114万,而今年,这一数据已增至795万,16年间,每年这一数据均在递增,对社会形成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如何避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不仅牵涉国家的大局稳定,更牵涉千千万万个家庭。

国家长期以来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基层要发展,可谓求才若渴。然而,在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心目中,到基层工作往往并非首选,其原因就在于,基层的吸引力远远不及大城市。一方面是基层需要人才,另一方面是人才并不会首选基层。基层要在招才引智中精准发力,还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其一,基层应该营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他们是最有活力和朝气的一批人,满怀热情参加工作。他们也是有见识的一批人,对社会上某些不公行为等更为敏感。有的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就业创业,但是,越封闭的地方,其人情关系就更浓厚,政务服务环境把人才拒之门外的情况时常发生。当创业热情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时,敏感的大学毕业生便会产生退却心理。基层政府营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其二,基层政府应该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有的大学毕业生满腔热情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招考,但是到基层政府后,却发现“水土不服”,其中不乏自己适应能力太差了的个人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所学在基层根本就用不上。比如,某些工科类专业性人才,到了基层后,却被安排到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自己的所学浪费了,对办公室工作也无法适应。对基层政府而言,在招录人之前,应该做好岗位分析,知道自己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引才计划。

其三,基层人才管理应该更人性化。现在到乡镇工作的公务员,必须要服务五年以上才能离开,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就断掉了很多人想到基层锻炼的愿望。有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基层工作,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的履历更丰富些,无论是出于“镀金”的目的,还是“扎根”的愿望,对基层发展而言,都是好事。但是为了留住人才,便强制要求签最低服务年限,对很多刚来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就如同“卖身契”,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里,没有晋升的空间,也没有奋斗的希望,这种做法反而会让后来者望而生畏。基层留住人才,与其限制,不如情感留人。真正做好人才服务,让大学毕业生感受到尊重,才能真正让人愿意来,真正留住人。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