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9日召开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新华社2017年3月9日)
俗语讲: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说的是人如果不奋斗,不向上,就会像流水一样只能往下流。如今,对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努力读书、不懈奋斗,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这个好生活就包括:体面高薪的工作,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医疗,便捷的交通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活动。
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好生活只有相对大一点的城市才有,小城市还不够全面,艰苦偏远地区更是寥寥无几。试想一个从小到大都在城市长大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基层,比如说乡村这样一个地方,对他来说是陌生又可怕的,因为他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根本无法满足他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地方,他该如何呆下去。而对于一个出生农村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当初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处境,让自己可以在更好的地方生存扎根,进而能够改善整个家庭的命运,那么基层、乡村这样的地方其实是他从小就励志要逃离的地方,这对于很多的农民子弟来说基层是他们不愿回去的地方。
那么,如此一来,我们究竟要拿什么才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了?为此,笔者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以乡村为例,虽然在实现中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我们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但是在国民的基本待遇上我们可以在短期内做到一致。比如,平等户籍制度,享有同等的医疗保障等等,从而消除人们对农村人、城里人在观念上的偏见,进而转变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使高校毕业生留得住。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是助推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强有动力,“远”可以说是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基层的重要原因之一,何为“远”?一是实际距离上的遥远;一是交通设施的落后。交通发达是消除“远”的最好方法。举个例子,北京与西安的陆路距离约为1159公里,陆路相距很远,但时间距离很近,高铁5.5小时,飞机100分钟,一点不远。但是,现在偏远地区的一个县距离市区160公里,在道路畅通无助的情况下耗时3小时,这就很远了。如果这之间有一条高速公路或者高铁,让时间缩短到1.5小时以内,那这绝对就不远了。如果我们能将工作的地方与想生活的地方保障在1.5小时的时间距离内,那这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这就不远了,一周埋头苦干五个工作日,周五下班后一个半小时就能回到家陪爱人陪小孩,参加各种现代人的活动等等,这就可以最基本的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这才留得住。
三是提高并保障待遇,使高校毕业生干得好。说句实话,有前卫的思想、便捷的交通以及丰厚的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愿意干得好。这就需要我们政策、体系上的进步和完善。政策上要给与积极的支持,体系上要有完善的保障。好比那句老话,想让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不仅想让人家跑,还得跑得快,这不仅得喂饱还得营养好。
四是顺畅人才流动机制,使高校毕业生流得动。人是靠希望活着的,那么一个人之所以愿意勤恳的做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看到了勤恳工作之后的希望。基层不是一个来了就走不了或者说来了只能在这里扎根的地方,这里应该是流动的,充满朝气、希望和机会的地方,这里和外面一样是自由与开放的国度。因此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晋升、激励等方方面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给基层创造出无限活力的生态环境。
这就是笔者心中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绵阳国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