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半月谈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这种自掏腰包式扶贫会带来哪些效果?需要把握何种尺度?(2月25日 半月谈)
扶贫干部到基层扶贫,面对扶贫工作的一些短板,向上也不能争取资金解决,往往这个时候扶贫干部都选择自掏腰包,这虽然体现了扶贫干部的真扶贫,但是扶贫干部也只是领取每月定额工资的群体,个人经济能力有限,这样经常性“自掏腰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若把“自掏腰包”当成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绝不是长久之计,也达不到扶贫的真正效果。
对于扶贫工作中,为了改变贫困现象,下达的一些扶贫补助资金需要先完成项目然后相关部门验收通过后,才可以拿到相应的补助,这样为了完成个帮扶工作,干部自掏腰包帮助贫困群众先行垫付资金,这是属于扶贫工作的不得已;还有一些贫困群众生活确实困难,在很多应急的情况下,贫困群众确实遇到紧急问题,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扶贫干部不得不自掏腰包。扶贫干部是用感情在扶贫,但也不能因此增加扶贫干部的经济压力,这样干部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扶贫工作需要扶贫干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将情况及时反映上报,建立长效机制,对需要长期帮扶的需求社会力量,对需要改善的贫困现象落实项目支持,资金及时有效的到位发放,才能让扶贫干部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力的真扶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