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绿水青山在转型发展中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 作者:王康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27 录入:王惠敏 ]

为保护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陕西省汉中市持续倾心守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使越来越多的景点受到网民追捧,汉中市开始尝到晋身“生态网红”的甜头。今年国庆长假就接待游客539万人次,全年旅客有望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业带动20万人增收致富,“绿水青山”成了群众眼中真正的“金山银山”。(11-19 新华网)

作为秦巴山区中汉中市本身就拥有“绿水青山”的财富,然而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既淘汰落后产能,又注重生态修复,优化基础设施,把绿色资源变成了绿色资本,在提质增效中把绿水清山便了群众眼中真正的“金山银山”,调动了群众保护绿色生态积极性。

绿水青山本身是一笔财富,关键要看发挥作用如何?一些地方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做口号来喊,既不围绕开发绿色资源做文章,也不在群众致富增收上想办法,因而群众守望着绿水青山,却处于贫困的边缘。而地处汉江发源地汉中市,却在珍惜绿水青山中转型发展经济,通过打造“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大循环发展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布局新兴产业,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发展,在生态修复中新建湿地公园,在发展全域旅游中擦亮城市名片,构建了“城是一处景、村镇一幅画,处处是景观、人人是形象”的景观,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构建了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径,群众爱绿护绿的激情倍增。

发挥绿水青山效益,方能激发群众爱绿护绿的合力。因而要借取汉中“生态网红”的经验,在珍惜绿色资源中转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生态产业,以全域规划推进生态修复,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展示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并围绕旅游布局产业发展,在培育新的产业支柱中,擦亮城市旅游名片,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力,带动群众围绕旅游+农业做足文章,开办农家乐、发展民俗旅游,开发包装当地的农副产品对接市场,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致富增收的路径。从而调动群众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主动融入到保护绿水青山的行列中。

风景本身就是生产力,唯有破除其发展的瓶颈才能发挥巨大的效益。因而各级要围绕绿水青山做足产业发展的功夫,才能让其变成群众眼中的“金山银山”。既要不断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也要利用国家小城镇建设和低效林改造政策,以绿色生态打底、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中建设特色小镇,发展壮大经果林,布局中药材和林下种养殖,培育特色农产品;更要充分利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各类客商围绕旅游和加工农产品做文章,带动群众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方能把“绿水青山”变为真金白银,加大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度,促进农产品对接市场,赢得一地发展的活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