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金融扶贫是提升群众造血功能的利器

[ 作者:宜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07 录入:吴玲香 ]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金融扶贫如何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发挥金融的特有优势,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新华社 9月5日)

脱贫攻坚的要害,是在优化农村群众生产生设施的基础上,提升其造血功能,构建持续增收的路子,方能巩固脱贫成效。然而农村产业的发展制约的瓶颈问题是资金,金融扶贫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

产业扶贫需要资金的支持。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关键要发展优势产业,才能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由于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经营风险高,制约了银行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在脱贫攻坚中,金融系统依靠完善管理制度,引入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推进了金融扶贫工作,破解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在各地培育了一批葡萄、花椒、水果等基地,并围绕基地发展的农家乐如火如荼,成为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如建行产业精准扶贫的贷款余额达到592.18亿元,带动7.8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金融扶贫需要提升产业技术的支撑。虽然金融扶贫破解了产业发展的难题,但是个别贫困群众面对金融部门的热情服务,出现了不敢贷的问题,主要还是发展产业缺乏技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因而扶贫部门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的同时,运用农业产业基地采取以工代培的方式提升群众的种养技能和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技巧,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群众技术缺乏的难题,主动接受金融的支持,在产业发展中提升造血功能。

金融扶贫要拓宽农产品的畅销渠道。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是群众增产不增收的原因。既要以龙头企业连基地的方式,延伸产品的链条,培育地方绿色生态品牌;又要通过壮大农村电商平台、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加大地方农产品的推销,做大品牌;更要借鉴四川创建扶贫公益商标的经验,加大源头监管,让优质农产品借助各类展销会搭上销售的快车,走进大中城市的超市、连锁经营店、学校、市民的餐桌,建立扶贫产品的绿色通道。

金融扶贫不是金融部门独家的事情,还需政府部门和扶贫干部的合力,既要加大金融知识培训,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和企业聆听到资本市场的声音;又要构建信用体系、完善担保平台,降低风险,让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效结合,成为破除产业发展瓶颈的利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扶贫红利,真正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