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的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松树村,80后大男孩简义相用一连串的“不”,宣示一名80后大学生在乡村创业的勇气与执着。他白手起家发展种植产业,度过绝境后,又闯出了在高海拔山区种植杭白菊的路子,这个大学生“职业农民”还成立了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种植菊花300多亩,产干菊花6000斤,产值达300万元,纯收入60万元;种植银耳2万袋,产鲜耳2万斤,产值20万元,纯收入1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近两年该村21户贫困户顺利脱贫。(5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则令人欣喜的新闻:大学生回乡创业成功。
提起大学生回乡创业,国人的脑海里马上跳出这么一个理念:学农或学林在农村创业——当“职业农民”可能才有出息,其他专业的除非是当村官、村医或乡村教师,那肯定是没戏的。然而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松树村的简义相,他在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后应聘大城市的某名通讯公司,且很快靠他的聪明和勤奋成为“销售大王”,一个月所得的薪水远远超过自己乡下老家一个农民家庭的年收入。若是他沿着这条道走下去,完全可能成为一个高级白领或一个“销售大亨”,但是,家庭的变故:2009年10月,母亲突发脑溢血,落下了偏瘫。谁来照顾她?彼时,简义相的姐姐已经出嫁,哥哥远在上海打工,父亲在跑运输。思来想去,他决定回家照顾母亲。有道是:“行孝要及时,莫等空嗟叹。”如今母亲遭遇大难,孝敬老人是当务之急,如果自己一味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在城市发展,而不尽人子之责,一旦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那就晚了。
从此,他一面尽心尽孝,一面重新思考人生,因陋就简,寻找适合偏僻山乡发展的事业,他“上网、查资料,了解到‘海拔高、林地多、气温低’是银耳种植的最佳环境”,于是着手种植银耳,银耳种植成功后,为他创业攒得第一桶金,然而,当他进行扩大再生产——“试图实现银耳的全年无休种植”时,却遭遇了重创,结果血本无归,为了东山再起,他卖掉了城市唯一的一套按揭买的房子,继续探索创业前程……有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事业向他展现一片灿烂的笑脸:“现在,他的公司年产值300万多元,有50多户乡亲以土地为资源入股公司,其中包括20户建卡贫困户。公司统揽技术、经营,股东们分类生产、分享利益,让农民不仅有了股份分红,每个月还有了固定工资收入。”
时下,正值今年820万大学生毕业之际,在“就业难”的大语境下,简义相回乡创业成功为大学生树立了一根标杆,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似乎在告诉国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你有能力,有毅力,在那里会大有作为的;农村需要用知识,用科学去开发,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同样会取得成功,因为“干在乡村,一样有奔头!”;此外,“百善孝为先”,做儿女的行孝要及时,年轻人要创业和行孝两兼顾,这才能创造最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