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向农村输血的重要途径。半月谈记者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调研发现,各地围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进行了有益探索,推动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去。但一些大学生村官也面临“下不来,上不去”的困惑,如何让他们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仍然是一道难题。(4月9日 新华网)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国家开展的选派项目。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攻。如何让大学生村官“下得来,上得去”是一道难题,更是实现基层有效自治的必经之路。
虽说大学生村官制度是符合现实所需,但制度与现实总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是制度与人心的冲突,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农村,内心抵触农村的生活与工作,害怕农村的人与物,因此才有宁愿城市扫垃圾,也不愿农村去历练的情况。也存在许多顶着村官之名,却想方设法留在了基层政府,没有真正的下到村里的现象,是畏惧之情。另一方面是历史遗留与制度的冲突,我国较长一段时间来大部分的农村村委班子大都选用当地有声望和有说服力的人士 ,这一部分人某种程度上存在思想守旧,与新时代脱节的问题,所以当具有新兴思想的当代大学生村官与“土著”村官相遇时,总是不可避免的会擦出“火花”。这就是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所面临的现状。
一面我们社会高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方面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劳资冲突,生活重压,我们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问题丛生的风险社会。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我们的脚长大了,但是鞋子还是以前的,现在需要打造一双“新鞋”,对于农村发展而言,这双“新鞋子”就是新的思想,新的自治管理方式,大学生村官具有新时代思维,懂科技,了解互联网,敢于创新,敢于拼搏,他们可以给农村的焕然一新带来希望。观当下我国的干部队伍 ,其中优秀的管理人才都是从最底层开始, 层层历练,做到“样样精通”。所以不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长远发展,还是我国当前农村现实发展所需,让大学生村官制度落到实处、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
要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以“情”探路。自我情怀留人,有一位老师这样说:“青春不只路一条,是不急于见分晓,但是,走在前面的吃苦,走在后面的吃土,世间无论哪条路大多还是这个谱。”作为年轻大学生干部,更应该敢想敢做,杜绝享乐主义,敢于吃苦,蹲得下身子,担得起责任,毕竟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用关爱之情留人,作为相关部门,则应做好保障工作,关心基层乡镇干部工作生活,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等。同时完善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让愿意留下的,能待得住,能流得动,给予前进的希望;用温情留人,农村、农民、“土著”村干部则应该给这些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更多的包容和谅解,给予更多正向的引导和鼓励,给予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感受到农村不断溢出的魅力。
基层社会是有趣的,基层社会是充满智慧的,相信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社会的自我创造,将给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带来了豁然的清新和耀眼的希望。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