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超:大学生村官须“四实”做“四者”

[ 作者:周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6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必须要以信念忠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沟通真实的“四实”标准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时刻做信念上的坚定守护者、工作上的埋头苦干者,待人处事上的抱诚守真者、沟通交流上的推心置腹者(四者),努力在农村广阔舞台上谱写无愧于初心、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人生美丽华章。

信念忠实,做“磐石无转移”的政治坚定者。习近平总书记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村官作为党和国家的后备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摒弃社会不良之风,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自觉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努力解决好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同时,大学生村官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透十九大重要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主旨、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本着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的态度,深入学、持续学、刻苦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使科学的思想理论真正切入大学生村官心中,补足大学生村官精神之“钙”。

工作踏实,做“征实则效存”的埋头苦干者。踏实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最矜贵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村官作为扎根于一线的生力军,必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时刻把踏实敬业精神贯彻到农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做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踏实肯干,努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必须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努力加强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发扬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从农村工作的细处、小处、实处着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身边事做起,真真切切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必须把作风务实作为求真务实的第一要义,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配合村“两委”时制定政策时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要系统全面,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要实事求是,大学生村官要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韧劲,切实把农村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干出让实践、人民、历史满意的实绩。

为人诚实,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抱诚守真者。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大学生村官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更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大学生村官只有诚实才有资格做人民群众的排头兵;大学生村官只有诚实才能赢得人民群主的信任支持;大学生村官只有诚实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所以,大学生村官必须在诚信修养上下功夫,诚信立德、诚信做人、诚信为民,努力做诚实守信的典范。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作为基本服务一线的工作者,引领农村社会风气,必须带头讲诚信,把诚实守信作为自身立言立德的起码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用诚实守信的修养,光明磊落的胸怀,对自身修养进行持久锤炼和锻造。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必须要以诚实守信的作风赢得身边同志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对待身边的同志,必须做到诚恳真挚、赤诚相见、肝胆相照、襟怀坦白。对待人民群众,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能办的事绝对不推辞,不能办的事坚决不许诺;有损名誉的话坚决不说,有损名誉的事坚决不做,永远做一名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套话的热肠古道者,努力赢得身边同志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沟通真实,做“相知无远近”的推心置腹者。“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学生村官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所以必须要认真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和群众交流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始终与群众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做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朋友,做人民群众最贴心的亲属。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学说贴心话,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为民立言,为心最美”,在群众工作中,必须本着真心交流、诚信沟通的原则,用生动传神的谚语、俗语、口语、家乡话把大道理变为群众符合实际的贴心话,多说群众想听的话,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多说与群众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话。只有这样,群众才愿意和你沟通,双方才能达成共鸣,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必须尊重群众,善于耐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群众交流中,不要盛气凌人,必须摆正姿态,坦诚的聆听群众心声、全面的聆听群众的诉求、深入的聆听群众的建议,甘做新时代群众的知心人。同时,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愿望、意见建议要善于面对、勇于面对、敢于面对,通过认真调查和深入研究后,依照政策法规及时处理,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作者简介:周超,男,甘肃省永昌人,汉族,哲学硕士,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河东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