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来,我们镇光购买填表的纸张和油墨,就花了30多万元。”近日,一位基层乡镇负责人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说,他所在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级要求严,群众期待高,本来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上,但要填的各种表格材料实在太多,一级一级一直到县里都有自己的一套,“每次不花几个小时,根本填不完”。(新华网 4月13日)
扶贫贵在精准,讲究的是一个“扶”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级要求严,群众期待高这无可厚非。然“一年下来,我们镇光购买填表的纸张和油墨,就花了30多万元;各种表格材料填不完、一级一级一直到县里都有自己的一套。”此话一出,着实令人嘘唏不已。下“花”功夫、搞“花”架子的扶贫,到底为了谁?
当前,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鏖战正酣,已然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未脱贫的群众大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更需要对症下药、一户一策、重点帮扶。本应该到田间地头忙活的扶贫干部,如果把时间都用在打造“文山会海”和应付检查上,整天在填表、开会、迎检汇报……无穷无尽里往来复去,哪有时间去了解群众疾苦,又哪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帮助贫苦群众早日脱贫?又如何交实情、说实话,贯彻落实相关的扶贫措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真不该成为脱贫攻坚负面掠影。
那么,脱贫攻坚为什么会出现“文山会海”?可能这除了涉及到扶贫的科学性层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歪风邪气在“闹鬼”,是一些地方整体政风中上行下效“各敲各的木鱼,各念各的经”缩影。说白了,个别领导干部为了让自己分管领域的扶贫效果显得“卓有成效”、为了让自己显得“精明能干”,不惜借“痕迹化管理”之名,违背科学发展之道,借手中行政权力之名,行“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权本位意识。究其一点,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缺乏。
2012年以来,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明令要求切实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到后来的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2016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特别要求,各级政府要克服“重发文轻落实”现象,进一步整治“文山会海”,到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对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加强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或许文中“每次不花几个小时,根本填不完”事例算不上普遍,但扶贫唯材料论,着实不容小觑。
“一级一级一直到县里都有自己的一套”。政府工作本该“以民为本”,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服务,而不应该“以官为主”。“文山会海”久治不愈,表态的多调门高,还是源于整治过程,鲜有多少部门、多少干部因此受到相应的处罚。抛开扶贫唯材料论而言,对于“文山会海”如果能真正把板子打下去,及时介入、及时查处、及时通报,驰而不息的释放纠正“四风”的强烈信号,就能叫醒“装睡”的人,少了“众人皆醒我独醉”尴尬。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