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新梦想,在今年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记者来到四川巴蜀大地,从成都、德阳到南充、广安,一路穿行蜀道,感受多地美丽农村新气象,记录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新变化。(人民网)
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好不好,环境美不美,这可谓是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要让这张名片含金量高,则需要不断挖掘乡村内涵,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古村落、历史古迹、古树老屋、古祠堂、传统建筑……这些乡村文化遗存,都是美丽乡村这张名片的点睛之笔,它们往往承载着当地远去的记忆,残留的历史的痕迹,是当地村民的乡土根脉和心灵港湾。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千村一面,一定要因地制宜,充满精神灵性,要让村民生活的乡村不但美丽,更要有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让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美丽乡村还不单单只是一个口号,也不单单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一个乡村美丽与否,除了要看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外,更得看这个村村民的文明素质及道德风尚。要使美丽乡村内外兼修,那么村规民约的制定不可或缺。通过村民自行“立约、传约、践约”,让村民知道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从而更好地促进村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这类似“乡村小宪法”一样存在的村规民约,改变村民生活陋习,增强村民素质涵养,更好地助推乡风文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说物质充盈是美丽乡村欣欣向荣的“面子”,那么道德建设就是文明乡村建设的精神“里子”。农村的美更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如“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新乡贤”、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的开展,就是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感召村民弘扬新风正气,摒弃过去遗留的陈规陋习。同时,道德讲堂、法治大讲堂、传统文化巡讲等宣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一系列道德文化载体在农村遍地开花,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从而使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变得更有气质、更有风度。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一定要保持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在实现村容村貌“外在美”的同时,还要让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改善、文明素养提升的“内在美”,从而才能全面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