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在农村工作的朋友通电话,对方感慨现在村里的工作有压力。见笔者不太理解,朋友解释,是村级经费压力大,一些不合理负担让支出的担子好似“下雨天的棉花”,越背越沉。(2017年7月1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集体经济也取得较快发展,党中央三农政策成效日益显现。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就此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了,大小事情都应该接手,把原本应该由乡镇做的事务推到村上,原本应该由上级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也转为村集体承担,使刚有转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堪重负。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基层干部作风飘浮,工作极不负责任,遇到问题不是迎难而上,而绕道走,不是想办法出主意,而是“打太极”一推了之。诚然,乡镇工作头绪多,资金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事情多,资金需求量大就应该想办法巧干、实干,以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如确有困难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上级报告,争取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资金,而不是把“啃硬骨头”的事情推给村上去做。
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还表现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上。一些干部做工作不是看实效,不是看是否符合群众意愿,群众是否真正受益,而是看上级领导是否高兴,对自己前途是否有影响。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怕花再多的钱也要去做。由此,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动则成立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办公室、建立制度、建立档案,立展板、悬挂标语……检查验收组来了,又是查痕迹管理,又是看会议记录,又是看影像资料和各种牌牌框框,弄得有的村办公室吊牌林立,墙上全是各式各样的制度,村干部更是疲于奔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直接接触,干部作风的实与虚、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干部关系。为此,基层干部要学深学透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宗旨意识,心中要始终装着群众、装着基层,凡事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实干精神;少一些空话,多一些责任;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真抓实干;少一些高谈阔论,多一些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干出成绩,群众才会真正满意,乡村才能丢掉不合理负担这个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快速前行。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