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敢问农村孝道路走何方

[ 作者:王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3 录入:19 ]

这是一位在乡镇工作多年的基层干部,通过走村串户了解的实际情况,可谓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度观察,值得有关部门和领导一阅。

故事一

笔者负责在农村扶贫入户调查工作时,在某贫困户家中,需要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二老出示证件,办理一下手续,如户口薄、土地经营权证等相关的证件资料,年老的女主人听了,忙去儿媳那索要,可是未果。老人说,儿媳不给。笔者建议再一次去和自己的儿子要,可是扔两手空空回来了,笔者惊讶,问是否是自己的亲身儿子,老人说是,并且就是一个孩子,是亲生的。

笔者不禁仰天长叹,“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啊!”这时,一旁前来办理扶贫事宜的另一位老妇人详实的介绍说,我是她家的邻居,她儿子、儿媳不孝顺,经常打骂老人。特别是她儿媳,前几天,竟然抓住女老人的头向墙上撞,还撕扯老人的头发和衣服,这真是禽兽不如。平常吃饭,此儿媳让年迈、多病的婆婆专门在自己种的茴香菜园里,割上一缕茴香,只给自己包水饺吃,老人自己却啃凉馒头。老人的亲生儿子管不了自家的婆姨,任由她胡作非为对待老人,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部由儿媳说了算,所以,老人从她手里要不出相关证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笔者听了这位办理扶贫老人的话,又实地走访调查了接到了其他和这两位不受儿子儿媳孝顺的老人住在一起的左邻右舍,都所言其事实如此。笔者感慨,越是这些上了岁数、体弱多病、无人照顾的老人,在需要受到晚辈管的时候,现实中却出现了以上事与愿违的不孝之事。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大逆不道是指不孝顺老人,古有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孝道典故,难道我们现代的人还不如古代人的思想好吗?

的确,不得不承认,哪里都有孝顺和不孝顺的,特别是要指出的在广大农村的社区、村居、街道等地方会更多一些,诚然,各自人的品行和素养,可是,长久以往形成的这种孝道,将会变为好的和孬的“蝴蝶效应”,来直接影响着家风、村风、社风潜移默化的转变。为了让孝道传承下去并发扬广大,转变亲情、邻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城市和农村社会的风气进一步好转,在有的地方农村,设立了“四德榜”,即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活动,彰显尊老爱幼的深刻内涵。

俗话说的好,人在做,天再看。一个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指望在社会上立得住脚,交的住朋友,笼络住别人的心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视不报时辰未到啊!我奶奶在我小时候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让我行善积德、孝顺老人。

故事二

在一村内真正上演了一幕现实版的《喜盈门》,有这样姊妹三个,除去老三孝顺两个老人之外,其她老大、老二均不孝顺,不尽孝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大终于出了事情了—离婚。原因很简单,作为大姐,就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还能真心实意孝顺丈夫家的老人以及亲人吗?所以丈夫执意要和老大说“拜拜”。老二也出了大事,自己得了子宫癌,丈夫因为盗窃被关进了“局子”。因为不孝顺的缘故,她没有脸面和家里的父母、姐妹等亲人借钱,说实在的姊妹们的关系因为孝道的原因,闹得之间的关系很僵,加之她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不孝顺父母是出了名的,所以都不敢和她们来往,更没有用说和离婚的,也没有借钱的。

如今,只有老三,孝顺老人,左邻右舍对其评价很好,尊老爱幼,实干敬业,并且有了提升的空间,升了职,涨上了工资,工作、生活等一切顺水顺风。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三从朋友那得知大姐和二姐的近况,于是便和父母商量,亲情毕竟是亲情,姊妹们是一奶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行她们不义,我们作为她们最亲的人,不能无情啊!最后确定,老三和父母决定帮助这两个不孝之子。首先通过对老大父母做工作,两家“亲家”见面座谈心声,最后达到谅解,并要求老大切实遵守双方家庭二老的“约法三章”,一是孝顺老人;二是搞好邻里关系,好好工作;三是有事情和家人商量,一同解决,不能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目中无人。

再说老二,因为没有钱更没人帮助,于是在家靠一些止疼药维持着病痛,当老三和父母出现在她家,说去医院给她看病时,她这才潘然醒悟,泪流满面的跪倒在父母面前,不停的认错、忏悔,最后老二在医院进行了子宫切除手术,保住了性命。一切医药费和床前照顾都是父母和小三给办理的。老大、老二经过了这些事情,终于从内心深处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她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在家孝顺。上班恪尽职守,左邻右舍也对她们的转变有了重新的好的评价,滋得她们的父母和老三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故事三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孝道故事,兄弟二人,一个是村长,负责1000口人的村;一个是乡镇干部。母亲重病住院,二人寸步不离床前,倒替守候照看,直到老人离开人世。

临走之前,老人告诉老二,自己收藏在头枕内的5500元钱,作为医药费或者是让兄弟二人平分了事。在母亲去世之后,经兄弟两人商洽一直同意,作为年老体弱的老父亲的生活费开支,并且在医院里的所有医药费开支,兄弟二人共同承担。不久之后,老父亲也因得了帕金森病晚期相继去世。前前后后留下了18000元钱,根据老人生前的遗愿,这笔钱捐到了村里的希望小学,作为贫困孩子的学费。兄弟二人也因孝顺父母,寸步不离的为照顾病重的老人的事情,而被当地村民传为美谈。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兄弟二人在父母双亲6年的病重期间,尽孝尽责的照料,端屎端尿,喂水喂食等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以及为老人住院看病,让老人减少病痛折磨,延长老人生命等行为,真正用自己的自觉地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作为晚辈的“孝道”,被当地誉为孝道的楷模。

俗话说养儿防老。现如今的中国社会虽然在城市、农村各地开设了很多养老中心、老年公寓什么的,加之公立的养老院等生活条件、疗养水平等差距很大,在衣食住行和医疗等方面不客气地说根本跟不上趟。据当地农村一家公立的敬老院长介绍说,入住敬老院的44位老人,国家在2011年就把鳏寡孤独等这些老人的零花钱标准提高到了每个月15元,可是当地政府还要每个月在老人身上扣下10元钱,到老人手里的零花钱便是5元了,实际上都让政府帮忙给老人花了,当地政府看来还是真替这些没儿没女的老人“孝顺”。

看来,中国养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比较可靠。可是现如今每个家庭所要负担的经济承受条件各异,加之对于老人孝道的认知不同,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综合起来,当前的中国家庭还是不堪重负。即使有的有钱也不愿意多为了花钱,用在老人身上,就被说那些没有钱的家庭了,自身生活拮据,根本就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赡养老人,尽孝养老。

随着孝道建设、扶贫开发、养老机制等方面的成熟和推行,特别是“孝道建设”,在农村实行开来,会让更多的老人受益,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尤其是在孝德文化建设方面,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人们精神层面的深入引导,结合《老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孝道主阵地”,打造好以家庭为社会细胞的主导风向——“孝道家风”,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村风、社风,为提升和开拓“孝道文化”更广阔的空间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公务员内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