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过近十年的观测研究发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的黑土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每立方米蚯蚓的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800多吨。(人民日报6月19日)
吉林省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增强了土地的肥力,而且减少了群众肥料的投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其成功的经验在于政府的不断投入和科技的推广,其经验可歌可赞。
“秸杆禁烧”成为基层政府难解的课题。很多农村地处丘陵山区,大型收割机械推广困难,在大气治理又明文规定不允许焚烧秸杆,故基层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忙于秸杆禁烧的宣传和查处,结果事与愿违中出现了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因为只堵不疏,群众又没有处理秸杆更好的办法,只能在三更半夜偷偷焚烧秸杆,被上级巡查时发现,结果是基层干部被处理,群众被罚款,造 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因为基层政府在处理秸杆禁烧上也没有更好举措,也没有投入的财力。
秸秆还田成为群众难以逾越的一道砍。吉林大部处于东北平原上,有利于机械化的耕作。然而处于广大丘陵地区的农户,土地极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又不利于运输。在大气治理中禁烧秸秆,收获后的秸秆被群众堆于地角田边,既成为了森林防火的重要隐患,又成为暴雨冲刷堵塞防洪渠道的帮手。也许有人要问,群众为何不用土壤覆盖法制肥,因为大春收种时间短,且田间管理任务重,加之农村都是老年劳动力,耕种土地都是粗放是经营,哪还有精力去处理秸秆呢?因而如何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是丘区群众难以逾越的一道砍,更应引起各级政府的思考。
借鉴吉林经验,综合施策,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是破解“秸秆还田”的当务之题。吉林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处理好秸秆还田既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又要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重大技术,解决群众耕种和秸秆还田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政府整合农业项目的投入,维修新建田间道路,便于机收机种;发展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户用农业机械,既适合耕种又利于机收和秸秆还田;同时提高农机补贴的额度,加大农机技能培训,引导农户购买使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同时落实奖补政策,加大相关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秸杆的回收利用,破解秸秆围田围地的难题。
其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重大技术,科学推进“秸秆还田”,促进土地持续发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不仅群众欢迎,更是各级政府破解的难题。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