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扶贫先扶智,一个地方的发展,也需要从治理智慧上动一番脑筋。展望未来发展,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治理。一个地方总会有自己的特色,也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增长潜力,就看能不能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人民日报)
贫困农村大都地处偏远,交通落后,和外界交流比较少,加上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等不利因素,造成了信息闭塞、思想保守落后的现状。尤其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对新的生产方式、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较差,甚至惧怕接受新事物。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就说明了思想对于指导行动的重要性。因此,扶贫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思想脱贫问题,只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脱贫了,那么物质脱贫一定会实现。
扶贫先扶智,治贫要治愚。“愚人富不久,智者穷不长”,尽管帮扶资金、建设项目等“输血”式的扶贫很实惠、受欢迎,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万全之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贫穷面貌。事实上,正是长期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在思想认识上遭遇瓶颈,要想使我们的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头脑,努力改变他们的文化面貌。要对其进行文化智慧的渗透、启迪和滋养,让农民开阔视野,增强致富本领,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力,,应该思其所忧、急其所困、送其所需。为贫困对象送路子送招数送政策,实现“造血式”送温暖,让他们有盼头有奔头,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期盼。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致富奔康,谋求更为给力持久的幸福。
扶贫先扶智,治贫要治愚。只有增强农民“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扭转农村贫困局面。针对困难家庭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因此,扶贫工作就是要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将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技术和经验带给当地农民。可以以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方面的技能和创业培训为主,使困难群众获得生存技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为困难群众创造解困致富的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走出困境的信心和能力,为拔去“穷根”提供智力保证,这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扶智治愚”。
扶贫先扶智,治贫要治愚。从源头上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充实一批懂农村工作、能打攻坚战的骨干,帮助村班子建设。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帮助培养一批有为的年轻村干部,帮助建立、规范、完善一套管用的规章制度,让脱贫攻坚更有基础,让全面小康更有信心。
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脱贫攻坚,需要精准扶贫,也需要改变落后的观念。要以”扶智治愚”为抓手才能更好拔掉穷根,啃下扶贫脱贫这块“硬骨头”。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南滩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