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需要的生活物资是由乡村提供的,甚至城市建设一开始的资金来源也是通过农产品的出口换来的。
城市恰如乡村培养的儿子一样,慢慢地通过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经济的自立和发展,渐渐地,回过头来看母亲,发展母亲还如以前一样,还在供给他现在看来已经不值钱的农产品,就觉得母亲落后了,没用了,甚至觉得丢人了,不配做他的母亲了。
母亲在乡村,辛辛苦苦一辈子,为儿子守住的是一个家的所在。进了城的儿子,有了城市的家,就忘了乡村里母亲守护着的家,以为城市的家就是他最终的家。
这个现在属于城市的儿子正意气风发,目高于顶,自私自利,根本不会去想母亲现在的处境,更不会去体会母亲的感受,在他的眼里,事业金钱才是第一位的。他还想不到看不到自己会有落魄的一天,老了的一天。也许只有当儿子落魄了老了失意了,才会想到母亲,才会感觉到母亲守护的这个家的重要和温暖。
中国的乡村,如同母亲供养出门在外的儿子一样,一直在付出,作为城市的儿子一直在接受着乡村的供养,甚至觉得这理所应当天经地义,所以就觉得心安理得。
或者说,儿子现在也想回报乡村,但已经看不起母亲现在所在的家了,他要用城市的方式去改造乡村,去改变乡村的性质,破坏母亲辛辛苦苦守护的家,完全忽略了母亲这个家原来有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对于乡村这个母亲来说,与其说是回报,不如说是伤害。
在母亲的心里,自然有她对于家的理解,家的想法,母亲要建的家,是和儿子在城里所谓的家是两个概念,儿子在城里的家,充其量是只是一个方便工作的居所(宿舍),而作为真正文化的根(家),还是在乡村,那个建在乡邻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里的居所,才是任何时候无条件接纳儿子的家。
进了城的儿子,真的离得开乡村的母亲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常吗?可以持续吗?
自然界的规律是,儿子不可能独立过一辈子,它需要和另外一个要成为母亲的女子结合,培育下一代,这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新的乡村和城市的关系的发展如同从母子关系到夫妻关系的过渡,是儿子帮助自己的妻子(另一个母亲)营造一个新的家,能够孕育下一代的家。这个妻子就是新的乡村的化身。
特色小镇,其实是城里的儿子作为丈夫回到家乡新建的一个家,它既要满足丈夫(城镇)的功能,又要具备妻子(乡村)的功能,才能完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家的建设。它的根本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丈夫(城镇)挣钱(产业)的愿望,而是需要和妻子(乡村)一起建设一个能够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生生不息)的家。
只要不盘剥乡村,乡村永远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做到自给有余,乡村是一个能够自己“生”的地方。而作为城市,或者城镇,离开了乡村的供给,其实是寸步难行的。城市城镇(丈夫)的繁荣,是建立在乡村供给的基础上的,而乡村供给的水准,才是城市城镇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乡村供给的水准,和新型乡村(妻子)的建设管理水准息息相关。
如果丈夫还像当儿子一样自私自利只顾自己,那么特色小镇这个家,即使建成了,也只是孤阳,是难以自长的。只有小镇和它周边的乡村协调发展,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才能让特色小镇具有生活和文化气息,新的产业才能产生和形成,小镇的发展才能长长久久。
乡村的建设,是母亲的建设,是和城镇(儿子、丈夫)的建设完全不同的建设。乡村的价值存在形式,和城镇的价值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城镇是物质的,乡村是精神的,乡村不是用于买卖的,而是用于享受的,滋养身心的。在家里不考虑钱的事儿,但比钱要宝贵的多得多。这就是乡村,也是乡村母亲乐意见到的家。
时代再变,乡村的养育功能不会变,乡村的基本性质不会变,乡村文化的本质不会变,所不同的,仅仅是现代元素,包括科技和教育的引进。
那种希望把城镇脱离乡村独立建设,或者想把乡村完全变成城镇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在中国文化里,生产和生活是互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中国的小镇,不可能都变成商业小镇,更多的它们应该是生活的小镇,富足的小镇,自在的小镇,令人流连忘返的小镇。只有生活的小镇,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小镇。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互动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