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左亚文:农村老年农民工

[ 作者:左亚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吴玲香 ]

这次清明回乡扫墓,亲眼见证了现今活跃于农村的一支农村农民工。

这些农村农民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年龄一般在六十岁以上,干的是农村最重最苦最脏的活。

近些年来,农村建房成风。大凡在外做生意或打工的青年人,只要赚了一点钱的,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房。建房就需要小工,做挑运混泥土或搬砖的工作。这样的重体力活年轻人是不愿意干的。于是,那些闲不住且要自食其力的老年人就上阵了。

这些老年人,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少数人70来岁。他们大都是1950年代初中期的人,属留守老人,其中一些人还要带孙子。

在农村,世世代代的传统是,老年人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劳动,自食其力,不靠子女。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除了种几亩口粮田外,大量空闲时间都要打点零工,以补贴家用。

过去打零工,都是各自为战。现在信息发达,很多老年人都有手机,有的还会玩微信。于是,在农村就涌现出了工头,每个工头手下都有一批老年农民工。需要雇佣农民工的人,只需与工头联系,就可根据其要求,随时请到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而且价格公道。工头至多抽取5至20元的信息费。

现在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也是吸引老年人就地打工的重要原因。

改变开放前,搞大集体时,一个正劳动力一天只能挣二至三毛钱,有些穷一点生产队,一天只能挣几分钱。

在1990年代,一个劳动力的工钱在10元钱之内。现在,一个劳动力帮人家打杂,日工资也不能少于150元,还要招待两顿饭,给一包不少于六方的香烟。至于做挑砖、挑土、挑混泥浆、扛木头等重活,除招待外,日工资在180至220之间。対于经历过苦日子的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报酬对于他们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但年轻人却不为所动。

我这次清明回乡,见到了一支老年农村打工队。我母亲的邻居正在建房,他找到一个工头,请了七八个农民工做混泥浆,浇筑陡峭的山体,以免滑坡。

这七八个农民的分工是:其实一人操作机器,两人负责浇溉,其余人用竹簊挑混泥至浇筑处,虽然只是四十多米,但是一段上坡路。这些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挑一百六十多斤,而且一干就是一天近10小时,劳动强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难怪年轻人不敢问津。

我釆访了其中两位老人。一位叫李谷良,瘦短身材,今年67岁,有两子一女。但子女在外地打工,条件不好,不仅无力赡养父母,还要父母无偿帮助带小孩,而且管小孩的吃穿。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除了种了几亩田外,每年还必须在十里八乡打零工,赚一万多元贴补家用。

另一位叫刘忠良,身材魁梧,今年62岁,老伴有精神病,家境困难。他说他每年除种几亩口粮田外,必须做零工赚钱,才能生活下去。

实际上,农村老年打工者当中,也不全然是生活困难者。我有一亲戚,今年也60多了,儿子、女儿都有出息,也很孝顺。多年前,老伴巳随儿子儿媳在城里居住,但他却不愿意到城里生活,而是喜欢一个人住在乡下。他跟我讲,平时他也常去打零工,甚至帮人挑土、担混泥浆,目的是多赚一点钱,以便手头更宽裕。

有组织的农村老年农民工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其信息化延伸到农村的产物。它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也暴露出农村老人养老以及未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我们担心的是,这些60多岁的老人还能干多久?五年或十年之后,他们干不动了怎么办?特别是像李谷良、刘忠良这样的家庭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谁来为他们养老?尤为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之久,当这些老人退出农村劳动力市场,谁来填补这个缺口?农村的土地将来又由谁来种?这些严峻的问题都需要政府及早予以研判,并提前拿到应对之策。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