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郇:城中村四代发展历程构想

[ 作者:李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31 录入:王惠敏 ]

第一代城中村

1、用地被包围

第一代城中村,是指随着城市的蔓延和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被城市建设包围起来。村民们在开始时在城市里仍然过着农村的生活,但由于随着农村的土地逐渐被征收,村民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也逐渐被转型。在这个时期,城市用地还没有完全包围着村落。

相关研究:

 “当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到农村聚落边缘时,政府会开始征用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城中村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较高,征地单位在还有农业用地可供选择时,都会有意避免征用城中村宅基地,村民宅基地和自留地及集体所有的村建设用地被保留,并获得一定的征地补偿(货币形式或土地形式)。随着城市用地不断拓展,城市最终完全包围村庄,使这些村庄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城中村封闭的空间形态得以成形。可以说,城中村在不断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时,自身却被城市遗弃,沦为城市中封闭的角落。” 

——引自黎 云,陈 洋,李 郇,2007

第二代城中村

2、长高长胖

第二代城中村开始出现住房等物业不断加建的现象,即随着城市的发展,村民觉得从中可获取利益,城中村开始长高长胖的过程。这个时候,城中村开始有很多外来的人口,有很多建设的产业,比如建一些工厂以作出租经营。这一代的城中村,多出现在城市中心区内部。

相关研究:

 “‘转型社区’处于从乡村型社区向城市(半城市)型社区转变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是人口构成的比例倒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转型社区成为典型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另一方面是征地与留用地开发,农业退减乃至消失,物业出租取而代之,成为集体和个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传统的均质型社区被打破,土地房屋资源(征地、占用、加建、高密度化等)和人口(村民、外来务工人员等)转向异质化。“转型社区”普遍具有高密度的物质空间景观,公共空间极度匮乏,“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很多建筑密度高达 90%以上[4]。广州白云区 SYL 村2006共有建筑3471 栋,其中4层以下建筑2835 栋、4层以上建筑906栋,村总建筑面积160.07 万平方米。高密度的空间带来高密度的外来人口聚居,更带来高收益的物业经济。例如,深圳一栋800m2 的年私房租金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5年左右收回成本,再过5 年可使房主收益达百万元[5],以至出现所谓原村民“不种粮不种菜,专种房子骗补偿”的现象。“

——引自李志刚,李 郇, 2008

第三代城中村

3、竖起来的城中村

第三代城中村开始被改造,如广州市的猎德、杨箕,在物质形态层面,从原来“平面”的城中村改成“立体”的城中村,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在产权、经济和社会结构模式上仍保留着“村落”的特色。

在产权上,虽然变得更为复杂,如夹杂着国有产权,集体和私有产权为主导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在经济营利上,村民的收入还是以基于私有产权的房屋出租经营为主。村民身份虽然改变成居民了,但仍然有最基本的“农村合作社”这种集体经济的组织。

在社会关系上,仍保留着宗祠等重要的具有宗族维系和象征意义的东西。另一方面被改造后的城中村依然是按着血缘关系集中居住在一个地方。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村的产权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是在村的物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竖起来的城中村。

第四代城中村

4、微改造下的乡愁

近年,在规划发展中提倡微改造,在尊重村落文化和空间肌理的原则下,城中村不能整体推倒重建了,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一些变化。

例如利用村庄的一些文化和空间格局特点,导入一些产业。像第一代城中村往第二代城中村过渡那样,开始引进一些产业来发展。由于不能新增,就利用原来的集体用地来发展。但与之前不一样的是,引进的是新兴的产业、更高级的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产业。

比如说零售批发业,第一代是做棚屋的、大卖场式的,后面是升级版的更干净舒适的卖场,到现在发展体验式的、有互动的消费场所,除此以外还有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的结合、渔人码头等创意休闲空间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庄变成旅游目的地,形成新型的消费空间。城中村被符号化,城中村空间具有稀缺性,街巷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很大的对比,村落的邻里关系开始被大家重视,文化开始挖掘起来,产业开始进入新台阶,由此形成新一代的城中村。

相关案例:

案例1:共同缔造下的微空间营造——曾厝垵

曾厝垵的整体景观经历了从边防小渔村、被侨民文化改造的城中村、被文艺青年和相关产业改造的“文艺村”、城市特色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连续变化。

曾厝垵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廉价的租金,吸引了厦大的文青和雕塑艺术家的到来,特别是一群绘画写生的师生。他们在这里进行油画的创作,将作品出口销售,借此,曾厝垵的文创气息逐渐萌生,并开始集聚一批文艺创造青年。

在此过程中,曾厝垵文创会积极发动、组织以文青为代表的各类商家,进行房前屋后微空间的改造与美化。有的商家在门前摆放文艺小品,有的商家在墙壁上涂鸦彩绘、有的商家则在店旁空地上摆放植栽,在围墙上种植爬藤,有的商家则将院内空间改造为别具风情的庭院等,为曾厝垵营造出特有的文艺氛围。为了形成文艺特色,村内的房屋只能以尽可能保留其优美外观为前提(商户吸引游客的条件)、整座租给小型旅游创意商户;而不是分拆为更小的空间、廉价分租给外来劳工或者大面积征地批租给大型商业。

旅游业资本的特殊要求使村民自愿保持房屋的本来外观,正因为如此,曾厝垵得以在旅游业越来越兴旺的鼓浪屿对岸保持一定的乡村气息。

案例2:以文化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下坝村

2009年,由于很多房屋属于高危房,下坝坊被东莞政府列入“三旧改造”项目中,原计划全部拆除,而文化创意的植入使它的命运得到扭转。2010年7月,蔷薇之光工作室与下坝坊居民小组签署协议,租用原村委会的老房子作为设计工作室。蔷薇之光工作室的成立吸引了大批新闻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下坝坊人气大增,吸引了大量的文艺青年、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随后,38号矮房子藏吧、DEJAVU与古琴可轩等现代经济创意工作室和经济休闲消费会所也入驻进来,在这些商家的带动下,不断有艺术工作者和创业者租下老屋进行改造、经营。如今,下坝坊已经成为东莞具有代表性的的文化休闲场所和旅游目的地,实现了从小村落到“东莞鼓浪屿”“东莞田子坊”的转变。

下坝坊主导功能逐渐由居住向文化休闲转变,空间改造主体也由村民变为文化创意工作者。在文化创意工作者进入之初,文化休闲产业主要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附加产业,而随着下坝坊的名气日增,游客数量急速上升,在不受控制的市场的导向下,许多咖啡厅、茶室开始向具有更高消费标准的酒吧转型,大量的餐馆、清吧、咖啡厅和摄影室等相继涌入,文化休闲产业逐渐成为下坝坊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教授 博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SYSU城市化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