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伍文胥:教育扶贫是拔穷根的良方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9 录入:19 ]

“贵州拔穷根,根本在交通和教育。交通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教育则是明天的希望。”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通过补齐教育这块短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月27日《人民日报》)

“教育是明天的希望”,也是脱贫的希望。贵州是典型的内陆省区,既不沿海,又非边疆,也不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一些地方缺乏得天独厚的资源又无雄厚的财政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如何实现精准脱贫、彻底脱贫成了摆在贵州决策者面前的难题。“扶贫先扶智”,对于贵州这样的内陆穷省来说,无疑是最切合实际也最根本扶贫举措。的确,教育扶贫不像其它扶贫举措那般见效快,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教育扶贫就是“授人予渔”,实现的不是一时脱贫,而是彻底脱贫,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是一盘棋。教育扶贫所产生的扶贫效应是广泛深入持久彻底的,但要实现这样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把教育扶贫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民生工程抓实抓细抓长抓深;需要完善制度体系,为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制度政策保障;需要有力的财政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和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需要实施针对贫困地区的免费教育计划,适度减免贫困学生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需要实施“订单式”帮扶,针对每个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实现“一条龙”式帮扶,直至确保让学生掌握就业能力。

“教育扶贫”要抓牢“牛鼻子”。贵州的“教育扶贫”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探索创新,对于情况类似的地方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实现精准脱贫,贵在基层实践和创新;各个贫困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实施“教育扶贫”,重在结合本地实际,善于将借鉴先进经验与本土探索相结合;要注重抓住教育扶贫的重点和关键,侧重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形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促使形成党员带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扶贫效应。

“教育扶贫”是拔“穷根”的良方。扶贫贵在精准,要在“对症下药”,关键在彻底脱贫、脱贫彻底。对于经济不太发达、财力有限的贵州来说,走“教育扶贫”之路,无疑是把钱用在刀尖上的高明之举,虽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脱贫效果,但找准了贫困的“病根”,开出了根治“穷根”的良方,必将产生广泛深入持久的脱贫效应。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