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作为农业国的中国:历史与文明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感非常强的话题,我们不是讲当下中国农村的一个横截面,而是必须涉及到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农村发展与农业文明,我们要理解作为几千年农业国的中国,才能切入到当下的中国农村研究。
中国文明有什么特点呢?中国文明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亦旧亦新”。说“旧”是因为中国文明发达很早,数千年的文明史,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但是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很新的国家,尤其是最近一百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古老的文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尚书》里有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周虽然是一个旧邦,但是它的生命力却常新,它是一个“亦旧亦新”的国家。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还适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至今还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这在全球的文明当中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说“旧邦新命”,中国这个国家很特殊,它有一种巨大的包容能力、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批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很多其他文明中是少见的。
古代几大文明,其中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大概发源于公元前四千年,比中国还要早一些,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和公元前四世纪分别被波斯和马其顿征服,其古代文明慢慢地消失、衰落、中断。再看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哈拉帕文化,这是印度文化前期的文化,到公元前1750年销声匿迹;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地区四分五裂,其古代文明也逐步衰落,以至于消亡。美洲文明,它的起源比较晚,也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但是十六世纪被欧洲人征服之后,这个地方的文明也不见了。古代的希腊、罗马,曾经登上古代人类文明的巅峰,但是公元五世纪的时候被蛮族征服之后,其文明也消失掉了。
在这几个文明当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一个五千年文明史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文明。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古代文明的中外学者的兴趣。现在我们读到先秦的文献,读读孔子,甚至读读更早的《诗经》和《尚书》,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并不觉得特别的困难,而这对于其他的古代文明来说是极其不简单的一件事。原因在什么地方?在于我们的文明一直是延续的,我们表达思想的文字和语言尽管在几千年里发生了很大的演化,但没有根本性的断裂性的转变。有些人说,中国文明是一个循环的文明,中国文明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在不断循环式的发展,以至于它好像是处在一个永远不停顿的循环之中,没有太大进步。这是一种循环论的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文明有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在于中国文化是一种“中庸”的文化。“不偏谓之中”,就是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常,就是永久不变的东西。中国人崇尚中庸,不偏不倚,从不偏激,这种文化导致中国有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发展。
中国人为什么崇尚中庸,为什么中国文明具有持久性?很多人认为,其根源还要从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去寻找。中国农业文明有哪些特点呢?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农业文明是一个超稳定结构。中国的农业文明不是大起大落的、爆发式的发展,而是有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这个超稳定结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农业社会组织,导致乡土社会具备一种超稳定性,这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性格都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国农业文明具有可持续性。中国农业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这种极其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跟现在有机农业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极为契合,是维系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中国农业文明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保守的文明体系,而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性。很多人说中国人很保守,中国农业文明是一个保守的文明,这个说法导致大家对我国的古代农业文明有很多误解。实际上,中国农业文明是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文明,其更新是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很强的更新,是一个渐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更新。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不论是农作物的品种,还是耕作方法,实际上都在逐渐演变,从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远在汉代,中国就从中亚地区、西亚地区引进很多农业品种,像葡萄、苜宿、西瓜这些东西,原来中国是没有的,都是从中亚和西亚移植到中国来。宋、元、明以来,从国外引进的东西也有很多,明代的时候,我们从美洲引入了玉米、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的引入对中国人口的繁殖和农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中国农业文明具有中庸、柔韧与渐进发展的特性,对外来的东西有同化力。中国在历史上是一种渐进发展的文明,不太鼓励冒险,这个文明具有内敛的特性,但是其柔韧性特别强。近代以来,中国人好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可是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那只是中国在数千年间有一次面临更新的机会而已,中国这个社会有极强的柔韧性,中庸而平和,内敛而灵活,保守而又自新,对外来文明有很好的学习、包容和同化能力。
第五,中国农业文明主张“天人合一”。在古典语境当中,“天人合一”从董仲舒那时候开始,指的是天子秉承了上天之意志,但是后来这个理念逐渐演变,其内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现在“天人合一”这个思想,主要是指人作为一个主体和一个外在的主宰者“天”的关系。中国人讲“天人合一”,逐渐演变为人和大自然、人和天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农业文明当中非常宝贵的思想。
以上所说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也就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华体制和中国人性格的特征。中国文明的基础在农业,假如没有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农业,恐怕就不可能有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国文明。在座的同学们可能上过很多中国哲学课程,实际上,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国农业文明的探讨,无论讲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都要结合中国传统农业思想和古代农业文明来讲,这样才到位,才能触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根本。
中国农业素称发达,五千年以来,中国人创造出举世无匹的农业文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与天人相参的农业科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在农业科技、农业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中国人都创造了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我国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呢?根据研究农业的农史专家们的观点,中国传统农业有两大特点最为突出。一是多元交汇。中国传统农业实际上是不同地域的农业耕种经验互相交融的结果。中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地域广大,各个地方气候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耕作方法不同,各个地区的农业耕作经验有很大差别。比如说中国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耕作方法不同,中国北方是旱作农业,中国南方是稻作农业。当然中国的东西部差距也很大,江浙一带和广大的西部地区,其耕作方法差异性明显。因此,中国农业耕作的多元交汇的特点非常鲜明。这个多元交汇当然也反映出中国文明的特点,即“一体多元”。“一体多元”,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一体多元,在并行不悖的发展中又有深入的相互融汇。
第二个特点就是精耕细作。中国至少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精耕细作意味着在土壤的肥力保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农业工具更新各个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精耕细作的方法持续两千多年没有什么变化,在汉代就基本定型了。在精耕细作农业形成之后的两千年间,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状况,发明了很多极富智慧的耕作方法。比如浙江青田的“稻鱼”立体生态农业系统,云南元阳和广西龙脊的梯田农业系统,都是闻名世界的农业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高度农业智慧。梯田看上去是非常漂亮的,如同绚烂的彩虹一般,简直是一幅极其美丽的彩墨画。这既是一种农业技术,也是一种生存哲学,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学表达。
二、研究农村是理解中国历代治乱根源的关键
中国古代的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治乱更替、朝代更迭的历史。中国历代治乱的核心是土地。农地问题是解读历史上中国王朝兴衰与治乱循环的核心密码之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由土地而生出来的税赋当然也是传统农业社会治国者的命根子。几千年来,一种以土地为主角的历史剧反复上演:
第一阶段:当一个王朝肇创与兴起时期,治国者往往以平均地权作为统治合法性的基石,农民获得耕地,并得到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各个朝代刚开始都出现了所谓“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都出现在王朝兴起时期,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调整,农民休养生息。
第二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依赖土地产出的税赋持续增加,而随着国家汲取能力的增强与国力的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亦开始膨胀,财政支出压力随之增大;
第三阶段: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演变,小农经济内部出现贫富分化,富裕阶层的土地兼并以及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官僚阶层的土地占有亦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土地兼并一方面可能有利于规模化的种植,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但是却容易造成贫富的两极分化。
第四阶段:在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后期,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此时治国者必须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抑制豪强对土地的过度占有,然而这种社会变革虽然可能给农民带来局部的福利改善,却又极易导致统治者内部的剧烈冲突,从而使土地变革搁浅。
第五阶段:在王朝的最后阶段,失地农民往往以集体暴力的形式满足自己对土地的梦想与渴求,从而颠覆旧王朝,创建新王朝。
你看看中国的历史书,这个五幕历史剧难道不是在不断上演吗?在这个治乱循坏的历史图景中,土地流动与农民福利之间的张力,一直是决定我们这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兴亡的主导力量。
直到今天,尽管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考虑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时,农地仍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又不可能绕过的问题。在土地问题上,一定要非常慎重,不能乱弄。
目前,在土地问题上有两个思路,一个是自由主义派,一个是福利主义派。自由主义市场导向的思路把土地作为一个市场要素来看待。在中国古代,土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可以自由交易的要素,很少有王朝绝对限制土地的交易。因为土地交易是自由的,土地产权是清晰的,土地产出就比较稳定,而且土地的自由交易也是中国农业社会当中各个阶层不断流动,而没有产生阶层固化和僵化的根本原因。你看欧洲由于贵族垄断了土地,而且土地是不能被买卖的,所以其阶层是比较固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世纪是凝滞的。
可是,土地一方面是一个生产要素,但另外一方面,土地又是中国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这是福利主义派的观点。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探讨土地问题,才能得到一种既符合历史规律、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结论。现在关于土地问题,如果简单说可以自由买卖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禁止要素流动也是不行的。所以在土地问题上,市场导向和福利导向这两个思路应该结合起来。两种思路间要有一个均衡,既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又要强调土地的社会保障特点。政策制定者在激进和保守之间,在自由和管制之间,在市场导向与福利主义中间应该掌握好高超的平衡术。
三、理解中国农村与农业的特性:传统与现代之间
在理解中国农村与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保守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传统和现代不是割裂和对立的。我刚才讲到,中国文化既有保守和中庸的特点,同时也有一种自我更新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性。商代的建国者汤有一个《盘铭》,“盘”就是洗澡盆,他的洗澡盆上刻了九个字:“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他提醒自己,每天要持续不断地自我更新,所以中国人说“日新其德”,就是要每天自新。中国古代的文明当中特别强调“新”,不但要稳定,要中庸,而且还要“新”,不能僵化。《周易》当中有一个卦“革卦”,讲“革故鼎新”,“汤武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并不排斥发展,并不排斥创新与变革。我们研究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中国农村和农业文明理解成为一个固定的、封闭的、保守的体系。实际上,中国农业和农村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体系,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体系。
所以我在《中国农村》这个课上,一直强调“古今融合”。如何理解这四个字?有两句话:知今而不知古,则流于浅薄;知古而不知今,则流于迂腐。如果知今而不知古,光知道现在中国农业怎么样,农村怎么样,而不知道两三千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历史变迁,你会流于浅薄。比如探讨中国土地问题,你如果不知道历史上中国的土地制度变迁就不行。同时,如果知古而不知今,只知道古代而不知道现在的话,那你就不能洞察中国现在的变化以及当下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既需要知道传统中国农业文明和农村,又需要理解农业文明和农村的现状和未来演变趋势。我们既不能拘泥于传统,也不能割裂传统,传统农业和农村需要现代化,乡村治理和农业增长模式需要现代化,但是需要借助丰厚的历史资源,需要汲取传统农业文明和乡村治理中的精华。这就需要我们“通古今之变”。
作者简介: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本文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课程《中国农村》讲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壹道曙光(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