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高小波:精准扶贫中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作者:高小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19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开展。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高、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据笔者调查发现,在一国家级贫困县的某个贫困村共有1088人,其中党员仅22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2人,其他党员的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村支两委干部中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53岁,平均年龄56岁,且由于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务工,难以有效发展党员。“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针对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高、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尤其是要积极培养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等为入党积极分子,大力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

二要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这就要求将农村党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要纳入各县市区党员培训计划,分批次、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强化培训效果,提高村支两委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党务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联系各涉农部门加强对贫困村党员群众的技能培训,增强党员、群众的种养殖技术和务工技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要完善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选派第一书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真正使选派的第一书记能够安心工作,而不是“身在村,心在城”,通过发挥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作者简介:高小波(1985— ),男,河南洛阳人,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教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乡村社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