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乔峰:特色小镇PPP+打造模式

[ 作者:乔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王惠敏 ]

近期,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开发运营暨浙江特色小镇项目观摩专题培训研讨会”上,中国创意研究院副院长乔峰就《特色小镇PPP+打造模式》作了主题演讲。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员工参会学习,学习了特色小镇PPP建设经验,经过反复的揣摩、思考、总结,在特色小镇方面受益颇丰。

乔峰院长提出了他的关于特色小镇PPP+打造模式的核心理念,即投智和投资并重。他认为,当前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以卖房为盈利目的的所谓旅游地产开发,当前已走入发展瓶颈;二是以圈地卖地经济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志着城市开发进入理性时代;三是农民迁移城市造成原住民文脉传承的流失;四是景区因产业升级和资本问题显发展困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乔峰院长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定位为:一个面向政府的PPP+模式,是供给侧改革原理下的打造,目标是将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全域全时旅游目的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乔峰院长提出,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的打造是运营、项目、资源、政府和资本五大系统的集成。全域旅游特色小镇需要超级创意策划,需要强调落地项目,还需要多元化投融资,通过“带思想、带资源、带资本”,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还需要创意模式、运营模式、金融模式的 “三模合一”,从政府层面实现盘活、解困、升级的目标。

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是以文化旅游为抓手的多产融合的产业空间,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学康”新八大要素,即餐饮产业、居宿产业、交通产业、休闲产业、商业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康养产业。

特色小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地理特色、建筑特色四个方面,其中的亮点和根本体现在“社会体系”的打造。

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开发内容包含了人文情怀、低碳生态、智慧互联三大核心价值,人文情怀是旅游的灵魂,低碳生态是根基,是旅游的环境基础,智慧互联是未来,智慧景区、大数据、物联网等是旅游开发面向未来的使命。

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包含“园、街、秀”三个核心要素,即“一张门票、一条街、一场秀”,如乌镇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公园,而一条街则满足了消费体系的建设需求,一场秀就是形象的代表,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等就是典型的秀,这是未来景区建设的思路。目前,大多数景区建设还停留在“一张门票、一顿酒饭、一堆垃圾”的低端水平,除了门票没有其他盈利来源,游客就是吃一顿饭,留下一堆垃圾。因此,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产业+旅游的结合,其中文化是灵魂,产业是支柱,旅游是抓手,产游联动发展。

此外,乔峰院长提出,民宿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命题,是最供给侧的方法,大部分成功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都是民宿的成功!

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强调落地的项目图纸设计,这其中有6字箴言,即“戴帽子、填格子”,戴帽子就是战略定位、产业定位、业态定位等,填格子就是用运营思维前置的招商落地规划。此外还强调落地的项目业态资源,包括国际教育、农林牧渔、产业园区、医疗康养、餐饮民俗等形态。

国家大力倡导的PPP模式,就是结合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特性需求,建立一个以政府、社会资本、运营三位一体的开发平台,进行产业孵化和复制,助力国家城镇化建设,打造特色化文化旅游目的地。主要有六种模式,分别为:政府注资+特许经营模式、政府授权+特许经营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注资+股权回购模式、政府资源补偿+项目收益分成模式、政府授权+永久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乔峰院长提出PPP+模式,即在国家PPP模式框架下的多种供资引资模式和渠道,包含了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机构供资、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基金、代发债券、PPP奖励资金、棚改危改资金、精准扶贫资金、定向捐助资金、专项补助资金等等。

作者系中国创意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城乡规划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