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农村环境成了突出“短板”。尽管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治理投入,但一些地方办法不多、模式单一,治理效果没有预期好,管网收集率不高,技术水土不服,治污工程“晒太阳”现象并不鲜见。
当下,广大农村并不是缺乏治污的热情,相关投入也在持续增加。但实效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一治就灵”,而是呈现诸多“不适应”,农村污染程度并没有明显减轻,不要说环保,就是起码的整洁也还没有做到位,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无效治理乃至“治理失灵”的被动情形。凡此种种,不免让人担心,一个脏乱差的农村如何托得起繁华的都市?
不少人将农村的污染归结为农民的环保素养差,积习难改,置身恶劣环境之中而浑然不觉。诚然,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太注重卫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就该对农村污染负有更多责任。当下农村污染严重,生态急剧恶化,除去农民自身原因外,但更多的却是“外部性”因素,即相当一部分农村污染,是城市化的产物,而非农民自己造成的。
据报道,国内很多中小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大城市,往往更愿意着力于城区面积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很少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城市产生的各种垃圾往往只是简单转移搬运出去了事。在一些邻近城市的近郊,甚至远郊乡村,饱尝垃圾围村之苦。从城镇滚滚而来的垃圾,不仅加剧了乡村环境的负载,也使得众多乡村最终沦为城市的垃圾场。
时下光彩照人的城市,某种程度上讲,是建立在广大乡村的污浊不堪之上的。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遭遇了垃圾围城,并对此深表忧虑,可是,很少有人想到,那些巨量的垃圾正堆放在北京周边无数的村庄里面,成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日日夜夜的噩梦。难道农民就希望自己的身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难道农村就该“垃圾围村”并成为城市天然的垃圾场?
还有,在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乡村环境治理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挤压。一方面,很多地方简单搬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让县级污水处理厂向农村延伸,不仅技术指标达不到,也因为农民相对分散的居住、生产样式,而难以维持,很多污水处理厂水土不服,成了“晒太阳”工程,即为例证。而在运行过程中,这些项目鲜有考虑鼓励农民的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城乡分治导致的投入不均衡,也加剧了农村污染。尽管城乡公共投入、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共识,但现实中,乡村的“桃花源”,实际上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公共财政的阳光很难照拂到这里。而公共投入的缺失,直接导致那些至今仍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环境意识落后,不仅不会去主动寻求改变,反而还会变本加厉,造就更多的“公地悲剧”。
农村治污并非无可作为。无论如何,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当下之计,首先是要践行城乡环境一体化的治理理念,加大财政对农村治污的投入,因地制宜提供公共设施,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完善农村环保规划,严防城污乡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确保治污监管的触角能够下乡。要让城市靓丽起来,也要擦亮一个个清新美丽的乡村。
其次,农村治污要尊重农民意愿,要让农民真正参与治理环境污染。从决策、建设、管理,实施一条龙的全方位融合,不要让农民成为治污的旁观者。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获得感,让农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从农村内部激发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实现自主管理、自我监督。
说到底,农村的严重污染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劫难,也不仅仅是一个失去“桃花源”的选项。乡村的环境沦陷最终会使得城市难以自保,从而同样遭遇环境报复的劫难。这些年来,农产品的污染让乡下人与城里人一样受到侵害的例证,并不鲜见。城乡本来就是一体,应该统筹发展、共同治理,而不应该被人为割裂。环境改善也并不存在单方面的清洁和美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85期 总第1184期) 2016-11-0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