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文兵:试析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 作者:文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6 录入:实习编辑 ]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造美丽和谐宜居新型社区、新型集镇、新型城镇,最终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落实“五个”具体措施,强化“五个”效应评估。

一、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均衡配置。易地扶贫搬迁要结合自然地理人文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均衡配置产业要素之需和产业发展规模。结合搬迁规模确定情况,均衡配置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结合产业发展方式,均衡配置产业路径选择。

(二)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要根据实施项目规划,确定工作年度计划。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和城镇建设需要,协调推进。统筹安置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机会均等,共同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要注重机会公平配置,从改善搬迁群众各种参与市场、就业、社保等方面入手,坚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均等化,促进与搬迁地居民或农民共同发展,促进城乡或不同区域协同发展。

(四)就业驱动,转型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要把创业就业驱动放在重要位置。从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入手,结合本地实际,在创业就业规模、分类、市场环境、资金、资本参与等方面建立相应创业就业激励制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计划,提供政策支持。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统筹处理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保护机制,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形成生态人居体系。

二、落实“五个”具体措施

(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产业竞争力。发展产业是保障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旨在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增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科技服务、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及互助资金带动和帮助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安置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重点扶持农户自办的合作社及合作社自办的加工企业,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工作。二是协调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带和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乡村特色生态农业,依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风俗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根据人体禀赋条件,综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经营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利用型产品+适度规模经营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现代化农业,结合相关政策和技术水平提升,适时进行调整经营,促进产业差异化竞争。四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物流和农村电子商务,支持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销路选择,提升产品销售实效,推进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农产品进城。五是加强扶贫政策的指导作用,吸引外来和鼓励本地高素质农技人才进入农业领域,推广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六是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

(二)因技施策创业就业,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搭建创业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积极开展创业座谈、创业培训,丰富创业平台和形式。支持安置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村知识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发挥社会资本、小额信贷、中小金融机构作用,为创业提供支撑,增强搬迁群众创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搬迁群众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方式方法技能技术培训,加大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易地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同时加强管理,创新培训方法,适时组织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加强监督,既培训国家有关政策,又通过农民讲师、种植大户、专业技术人才等,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产业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增强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增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能力。

(三)严格执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时组织拆除旧房,复垦旧宅基地、旧村庄。一方面建立增减挂钩项目库,分别作为此项目的“拆旧区”和“建新区”。按照城市圈层分类,建立了不同所有制土地的市场同价机制,合理科学交易。高标准、高质量进行村庄整治,农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土地利用变更情况监测监管。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探索农户对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闲置和浪费,同时不折不扣完成好退耕还林、林地、荒山的确权工作,保障土地权益。

(四)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户籍转移力度,同步跟进社会保障政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户籍转移政策与措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一方面从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入手,构建利益分享和资源分配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教育机会与医疗资源等公平分享;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平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大健康产业等平台,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兜底功能作用;同时注重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合和社会适应工作,强化城里人与城外人的本地化身份,在社会政策投入上,以包容发展为基础,吸收多元文化,升华文化价值。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把保护生态优先放在突出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引导绿色生产的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改造和提升人居环境开始,以人为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集镇城镇空间布局,提升社区集镇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同时重视节能环保、家政服务等就业导向型绿色产业,增加就业,拉动内需,为实现结构优化的绿色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设置好实现绿色发展的组织制度和治理模式,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

三、强化“五个”效应评估

(一)经济效应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后,从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优化产业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差异化竞争水平等方面进行动态衡量。实地调查、摸清底细,厚值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差异化竞争性发展。

(二)整合效应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房建设、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发展活力、绿色城镇质量、人文城镇质量等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全方位掌握“三农”发展情况,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为各项工作合力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三)溢出效应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后,从促进产业集群成员尽量沿产业链纵向互补化分工合作、产业协同提升、高技术水平转化、积极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聘用高素质人才、物流、商流等方面进行评估。促进区域内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对区域内人口、土地、能效、投资等数据的分析和监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推进。

(四)社会效应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就业入学、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社会融入、身份地位、社会角色转变、社区管理等工作。从择业成本、就业方式、人口素质、居住环境、社会化服务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测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各项社会政策,提升城镇化质量。

(五)生态效应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后,从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措施、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水资源总量、环境绿化工程成效、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工程、坡改梯工程改造、植被覆盖率、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愈等方面进行效应分析,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06/content_5039947.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

http://www.dangjian.cn/jrrd/201605/t20160520_3372903.shtml。

[5]《长三角城市群借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推动转型升级》[EB/OL],

http://www.cssn.cn/jjx/jjx_gdxw/201404/t20140404_1057959.shtml。

[6]《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zgov.gov.cn/xxgk/zfxxgkpt/201601/t20160125_369404.html。

[7]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1)。

[8]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7)。

[9]王春光,论城乡经济发展机会的一体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16(1)。

[10]周应恒等,我国种植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J],2015(4)。

[11]王廷中,中国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展望,辽宁大学学报[J],2016(1)。

[12]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中国社会科学[J],2015(6)。

[13]李强,杨艳文,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研究的创新之路,社会学研究[J],2016(2)。

[1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开放导报[J],2011(10)。

[15]刘伟,牟绍波,产业集群溢出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

[16]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5(8)。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