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联合相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问题。有的地方套取补助金达百万元,问题延续10年之久;有的地方已死亡多年或者搬迁后“查无此人”的,名字都出现在退耕还林补助名单中……套取的补助款,有些被个人鲸吞有些用来报销集体吃喝。(10月23日新华网)
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却被一些人视为“肥肉”,垂涎三尺。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更关系到镇村干部公信力。补助金领取频频出现“影子人”,关键在于监管不力。
审核不严,弄虚作假易蒙混过关。根据竹溪县兵营镇四条沟村村民们反映,一些已经死亡多年和早已外迁的人,名字也出现在了政府网站的公示名单里。纪检机关工作人员来到竹溪县兵营派出所调查。户籍民警通过数据库对多位村民指出的已去世人员进行比对,发现这些人的户籍状态一栏确实显示“死亡注销”。死人竟能通过审核,说明有关部门的把关审核不仅仅是出现了漏洞,而是开了“大门”。
管理薄弱,村干部钻漏洞。按照相关规定,集体林地不能享受退耕还林补助,为了多获取补助资金,有些人也动起了心思。2013年至2015年,谷城县城关镇谢家营村将村集体尚未承包到户的坡耕地,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乐武等3人个人名义申报,套取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资金26700元。也有人在林权证上做起了手脚。沙洋县马良镇王巷村会计刘习成,利用虚假承包合同办理林权证,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
监督形同虚设,看似“明白纸”实成“遮羞布”。涉案的个别村虽有财务公示墙公示栏,但大多是走形式。有的村对退耕还林补偿发放情况并未公开,有的村务公开栏设在院内一般老百姓看不到,有的乡村干部以公开账目村民也看不懂为由不公开,甚至以“公不公开也没啥用”为由拒绝公开,有的所谓的公开成了个别村干部贪占退耕还林补助的“遮羞布”。
虚报冒领国家补助的行为,不仅仅出现在退耕还林领域。处理此类问题,首先,加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着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强化监管力度。其次,探索监督新手段,比如运用大数据全面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现科技反腐和精准监督。最后,对已经查处的人员决不能搞批评教育、下不为例,要坚持追钱与追责并举,既要追回发放不当的补助资金,也要对相关人员严肃问责处理,发挥威慑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