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介绍人: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总领队,住库勒都买里斯村工作组组长 张明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访惠聚”活动的核心任务。如何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务,不断深化“访惠聚”活动并取得实质性成效,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探索。
通过大半年的住村实践,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努力带动提高村“两委”的组织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能力,才是“访惠聚”活动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有效途径,才是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组织基层和群众基础的根本之策。
笔者所在的喀什岳普湖铁热木镇库勒都买里斯村距镇政府8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3户,1549人,村“两委”由7名村干部组成,除了副支书是大专生外,其余都是初中、小学毕业。工作组入村时,该村还没有摘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虽然通过前两批住村工作组不懈努力,该村在村容村貌、基层党建、改善民生以及群众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拥护。村“两委”有干事的愿望、也有想法潜力,但是底气不足,魄力不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做事还缺少统筹性、计划性,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带头人、主心骨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是关键之举,是摆在工作组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工作组在此基础上,认真找准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努力推进“访惠聚”活动不断深入,在加强基层组织和阵地建设上取得一些切实有效的实践经验。
一、加强阵地建设,筑牢维稳根基
稳定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要务,基层组织阵地不牢,稳定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加强阵地建设,是发挥好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本平台,是服务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对此,工作组坚持把思想切实统一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上来,统一到当地党委政府安排部署上来,主动靠前,积极引导村“两委”,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积极抓好村级阵地建设,全力守住底线,确保万无一失。
如在村级阵地标准化建设方面。成功打造全镇村警务室标准化示范点,帮助完善维稳防控相关制度办法;投入10余万元改造村警务室办公生活条件,为村警务室扎实开展维稳工作和学习教育提供坚强保障。在距离村委会较远的一、四村民小队投入近50万元建成两个集室内活动、会议场所、门面房和室外排球、乒乓球、台球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一体的村民小组活动中心,有效发挥了阵地服务教育群众的功能作用。
在群众组织阵地方面,选任出由村民小队长、青年、妇女代表、宗教人士组成的 “十户长”,扩大赋予其管理权限,并实行维稳工作每月200元物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十户长”在群众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两委”在强基层、保稳定等方面的有力臂膀。发挥宗教人士的作用,为其提供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农业科技园区学习观摩的机会,强化“四个认同”意识,提振宗教人士在引领宗教正信、促进宗教和谐方面的信心决心。
在思想阵地建设方面。形成了每周一村“两委”组织全村村民升国旗和宣讲机制以及开设农家讲堂,通过维稳、惠民、扶贫等政策宣讲和村民谈感受讲变化,让广大村民自觉增强爱党爱国感恩意识,争做维护社会稳定践行者。
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工作组援建的文化活动广场、便民服务中心、村小队活动中心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为村民举办婚礼、节庆宴席等,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大力推动村级阵地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夯实。目前,全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崇尚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村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歌声笑声不断。
二、推动民主决策,打造讲规矩重制度的工作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立健全管长久的制度,能够让村“两委”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推进村干部工作作风逐步转变。
在前两批住村工作的基础上,工作组针对村级组织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建立起易操作、接地气、管长远的长效机制。
如为规范村“两委”议事程序,制定《两会三学一宣讲制度》、《村三位一体会议研究重要事项办理》等制度,全面推行落实“四议两公开”“七步议事工作法”,通过“三位一体”和“宗教人士”周例会研判、分析近期工作;
从强化群众组织功能入手,出台《农家讲堂制度》,落实“一强双带四作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爱国宗教人士“三支队伍”的“宣讲员”、“智囊团”作用和妇女、青年在群众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提高解决村民反映问题的效率方面入手,建立《群众来访接待制度》,把每周二确定为群众来访接待日,及时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逐步提高村“两委”的群众认知度和满意度。
从加强村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入手,制定《村干部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
从规范村级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程序和组织行为出发,制定《基层党组织操作手册》,规范基层组织开展日常工作的行为程序。逐步在村里形成了议事程序规范,责任严格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半年来,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逐步培养和强化了村“两委”用制度管人管事谋发展的工作意识。如今,村“两委”在谋事干事上不再象以前那样缺乏计划性,针对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重要工作,能够集体研究商量解决,召开专题会议分工部署。
三、培养好带头人,让村支书会工作能干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何带出一支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使基层组织强起来,选配一个好支书十分重要。
工作组入村时,村支书刚刚调整上任不久,虽说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也想干事,但是干起事来畏手畏脚,魄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工作组采取手把手、一对一带着干的方式,通过提思路、教方法,让其参与每次活动前的策划筹备,同时工作组协助做计划做方案,重视村支书的意见并鼓励他大胆说意见,谈想法,指导他该怎么做,让他主持每一次会议,每一个活动;利用与工作组早餐会形式,交流部署当天工作;利用每周一升旗的机会,鼓励村支书把提前沟通好的工作计划在广大村民前进行传达安排,教会他怎样做好日常村务管理工作,增强其决策管理的自信和底气。
有为才有位,现在的村委会早上九点钟村支部书记就带领村干部在大院里打扫卫生,召开晨会,还经常与工作组第一书记级村干部议事到半夜。经过半年多的引导帮扶,村支书工作主动性得到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在村民中的威信也逐步树立起来。村支书由衷地说:“工作组是我们的‘师傅’和‘靠山’,现在我们开会有人来了,讲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书记当得越来越有样子了。”
四、给村“两委”扬威立信,提升基层组织合力
村“两委”是基层组织建设最末梢,是与群众接触和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社会单位。小村官,大作用,只有村级组织有力,班子拧成一股绳,全村干群一条心,政令才能畅通,村子才会有新发展,广大群众才能得实惠。
为奠定村两委的群众基础,工作组建立了工作组成员和村干部 “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机制,对村里的大小事坚持让村干部提计划、拿方案、做主角,工作组提建议、当幕后、做后盾,极大带动了提高村“两委”想事、谋事、干事的能力。
一是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针对班子存在的薄弱环节,大幅调整班子成员和小队长,优化班子结构,明确责任分工,班子整体凝聚力和执行力明显提升,利用每周例会、“碰头会”加强学习,帮助村干部加深对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村干部运用政策和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切实解决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年初在全村范围发放的村民调查问卷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村“两委”主动分类梳理汇总,并召开以“如何引导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为主题的研讨会,形成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民生、脱贫增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如通过工作组与村“两委”动员和耐心做思想工作,整合了400亩棉田并投入3.3万元高品质红枣种子进行套种培育红枣树苗,整合了150亩玉米地,引入35万元核桃林项目,以改善村土地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工作组投资数十万元筹建的门面房、农家乐、养殖场等项目,由村“两委”实行多元化农村合作社模式运作管理。目前,通过村两委和工作组认真调研和实施, 20公里防渗渠, 12公里农村公路,两眼机井,15盏太阳能路灯,60套安居富民房,412座环保卫生间,30个棚圈、1个足球场等大大小小上千万元的项目落地,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推动了全村增收致富。
三是“三位一体”开展“民生大走访、矛盾大调处、隐患大整治”活动,通过走家入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社情民意、生产生活情况,听取群众的诉求,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明察速办。在走访中协助村“两委”现场解决村民饮水、灌溉、道路、住房、耕地承包等实际问题、隐患几十余件,切实提升了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度。
四是投入近10万元用于村民技能培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激发村两委改变现状意识,引导村“两委”拓宽打造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发展思路。五是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为村“两委”,特别是妇女、青年组织参与组织、管理村级事务搭建实践平台。
在工作组的帮扶引促下,村“两委”核心作用得以显现,找村“两委”提建议、谈问题的人多了,村干部的话有人听了,班子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不但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和战斗堡垒更加牢固,村“两委”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村“两委”的服务意识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工作组与村民关系更加和谐,不仅争取了人心、凝聚了人心,还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最后一公里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