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阮仪三:中国江南水乡的保护情结

[ 作者:阮仪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08 录入:吴玲香 ]

原题:留住乡愁

——中国江南水乡的保护情结

2013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很有文化、很科学、很有人情味的要求。

1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久已忘怀,却又记忆犹新的家乡的美味,是那些老祖母或者妈妈传下来的味道。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环境的记忆,是对它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乡愁”包含着家乡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凭藉着那些故乡的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场景、风光特色而存在。我们常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桥在、河在、外婆在;外婆不在,桥也没有了。所以,桥是关键、河是关键。

笔者乡愁的总结是:个人的记忆因感受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却因共同的家的连接而产生诸多共鸣,进而外化成为对家园、对土地、对民族、对国家的集体情感。所以,“留得住乡愁”实际上是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

2江南水乡——中国城镇文化的原形

江南各个传统镇都有大雷同和小区别。周庄是一个前街后河的街市,这种形态形成了一个水乡城(图2);乌镇是一个家家枕河的水阁(图3),到了这里马上会想到唐诗“夹河穿镇而过,家家枕河而居”;西塘是一个“蜿蜒连绵的廊棚”(图4);而同里具有居家宅园的恬适(图5)。现在这些水乡都在申报世界遗产,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江苏和浙江两省缺乏合作。目前江苏的周庄、同里、角直,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等十镇共同列入了“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图6)。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我们的保护是不够的,成为世界遗产以后,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江南水乡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首先,水乡的宅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帝宅经》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古人将“家宅”比拟为身体,“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其次,江南水乡是与水共生的生态城镇典范。水乡物产、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艺生产、交通运输……形成一整套自我调节的生态水环境。架桥通隔水、聚而不垒墙,户户滨水而居,家家踏级入水,水墙门、水埠头、水阁、水榭、水楼、水廊、水棚、水巷穿宅而过,人与水的交融发挥到极致。第三,水乡的人与环境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四水归堂的天井,上通天、下接地;开合自由的长窗,使内外相通外交,自然就这样巧妙地引入宅内。这是中国传统的房屋形式——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厅堂以及福建土楼都是阖家团聚的形态,都形成了上通天、下通地的敬天畏地的宅子。天地君亲师,这是很重要的中国传统。

第二,“合院有序、修身齐家”的伦理根基。

中国人的家宅,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的机器”,而在于对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承载、诠释和维系。北京的胡同、上海的街巷,这些胡同和街巷中曾发生过很多青梅竹马的故事。这种亲情的关系和住宅形态,在江南水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前的“宅”是居住、祭祀、储备、生产、教育、游憩等的复合体,“家”是人们学会共处,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个地方,应该敬天地、拜祖先,阖家团聚,和睦乡亲,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中堂的主屋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顺次展开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亲和、尊卑秩序,围着一个院子生活,“共同拥有”同一片天地。个人的社会化在居住经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伦理社会的关系网络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邻里社区。

第三,“恋土助乡、心怀家园”的责任担当。

水乡古镇的绅商阶层,是地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主要发起人、赞助者和主持人,他们修路造桥、疏浚河道、舍宅建庙、开设义塾、施米赈灾,这是形成家乡观念和维持家乡温暖的要素。绅商精英阶层是形成中国乡土社会地方自治的重要力量,使水乡市镇获得持续繁荣的文化滋养,他们进行具有公共秩序的城镇营建,并且热心修建庙宇、牌楼、园林、艺术收藏室、图书馆、私塾学院等文化设施(图7,图8)。现代社会的中产阶级力量缺失,相比起明清江南士绅对家乡的贡献,其文化之衰微、文明之沦丧,实在令人汗颜。

第四,“安适和睦、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

江南水乡注重修身养性、借景明志的园林营建,推开窗可品读四季、寄情山水(图9)。近年来,扬州的老城区里出现了50多个私家兴建的古典式园林,当地领导说这些是违章建筑,要拆掉。笔者却认为,这是老百姓的东西,百姓喜欢老建筑、老园林,宁愿面积小一点,但诗情画意一些,一些精神蕴藏在里面,我们要予以发现。江南文化的温婉清新和生活化特质,体现在很多著名的诗歌里,譬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如果说长安对全世界有着吸引力,那么全中国则对江南有着向往,这其中是可以存放心灵的家园依恋,是对诗意栖居的渴望。

3留住乡愁——新常态下文化原乡的回归

实用多样的水乡建筑,反映出对生活便利和人际沟通的需要和尊重。现代中国城镇生活中某些价值要素的普遍缺失,会令人更加珍惜古镇中弥漫的亲切与温情。很多社会动态是依附在建筑上的。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和求学机会,涌向越来越拥挤的大城市,而在大规模工业化和恣意扩张中的中国城市,却始终未能安下家来。而“江南小镇的亦静亦闹,可以疗治虚无的病症,药方就是生活”(王安忆《江南物事》)。现在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将传统乡土市镇整片推倒重建,比如上海浦东的巨镇周埔就被全面拆毁了(图10)。珍惜乡愁,是对生活积累的思考,是珍惜家园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过程。现代化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图11)——讲究日照、通风、采光、绿化率、停车率、容积率……但是没有了人的亲情!整齐划一的排排房、别墅区、高层区、廉租房区各自成块,人为地划分了阶层。

4留住乡愁——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的民间力量。比如我们做的上海里弄调查,就是为了搞清楚上海还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里弄,现在五年时间过去了,很可惜,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图12)。举个例子,上海提篮桥犹太人避难地(图13)。二战期间,中华民国驻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先生给遭受迫害的犹太人签发了1000份前往中国的签证,最终有4万犹太人来到上海(其中有名姓可查的有32千人)。这些犹太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八年,没有一个非正常死亡,但很多流浪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都死了,所以提篮桥对于犹太人是个很重要的乡愁地。这个地方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世界领导人都来看过。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世界遗产,代表的是死亡、悲惨(图14);而上海的提篮桥犹太人避难地象征着生命、阳光、蓝天、友谊。留下来的这些建筑是历史和感情的载体,来参观的犹太人都感动得掉眼泪,看起来不过是留下一些房子,但实际上留住的是乡愁,扩大了的乡愁,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的“遗珠拾粹”项目,目标有100多个城镇,其中已经有30几个成为国家级的名镇、名城。这些工作都很重要,如果不去调查,不去研究,很多遗存就湮灭掉了。再比如,“走读上海”活动倡导人们认识上海有哪些是我们的乡愁地,我们要去了解,不然有些乡愁地不明不白地就被拆掉了。我们还建立了“遗产保护工作营”,不仅是口头保护,而是自己要参加劳动,这是我们保护遗产的责任。所以要去看、要去做、要去了解。

所以,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规划中国(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