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县留守农村青少年在爱国意识、集体精神诚实守信等方面明显增强,但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青少年思想状况堪忧,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心”意识淡薄。一是缺乏公德心。一些青少年,言谈举止粗俗,往往“出口成脏”,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乱扔垃圾,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公交车上不愿给老弱病残、孕妇让座。二是缺乏感恩心。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的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学校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有的学生不懂感恩,甚至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三是缺乏责任心。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喜欢自娱自乐,对公共事务不热心,家长或老师交代事情应付居多,马虎了事,出了问题不愿意主动承认错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2.自我意识强烈。一是追求“时髦”,标新立异。部分青少年,盲从追求“时髦”,穿着标新立异,脱离积极成长本质,扭曲个性特征。二是性格狭隘,斤斤计较。对人对事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譬如,某乡中学的一名女学生,原本成绩较好,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在期末考试中故意考低分,以此“报复”老师。三是个性十足,我行我素。有的存在主观偏执性,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的不愿与人交流、共享,缺少合作精神。
3.心理素质较差。一是挫折力差。一部分“90后”青少年,特别是“00后”遇到挫折,很多选择自暴自弃。二是自控力弱。沉迷网吧,迷恋网络,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把网络当成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形成“网瘾”,在所谓的“朋友”的蛊惑下,养成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三是辨别力差。安全意识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易上当受骗,遭受不法分子侵害,做出冲动的事,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失准。一是重成绩轻品行。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品行、重智育轻德育。据调查显示,51.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心孩子“思想品行”的家长只有16.7%,家庭在对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微乎及微。二是重物质轻精神。对孩子重物质,轻精神,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导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引导。三是重训斥轻沟通。家长教育孩子倾向居高临下,或以棒打,或以呵斥,缺乏耐心交流、沟通。
2.学校教育失衡。一是智育与德育失衡。虽然都设有德育课程,但学校、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学校德育生搬硬套,德育效果微乎其微。二是整体与个体失衡。学校领导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轻德育团队工作建设。三是教育与行为失衡。学校教师教育学生如何,但在实际生活中,少数教师小则醉酒上课,大则猥琐甚至强奸学生,虽是极少数却影响极坏。
3.社会环境失调。一是社会书籍良莠不齐。一些杂志、小说等刊物夹杂庸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二是娱乐场所监管不力。一些成年人活动场所缺乏监管,青少年迷恋其间,无时不冲击着本来就没有自制力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是网络网吧管理无度。一些不道德、非主流的行为通过网络无限放大,网络游戏也裹挟暴力色情信息,青少年极易受欺骗或被鼓动,成为不良信息的“范本”;学校周边网吧泛滥成灾,甚至为揽生意免费提供wifi,学生上课上网,逃课上网,甚至深夜翻墙出去通宵达旦上网行为屡禁不止。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回归本真,着力提升家庭德育水平。一是多陪伴。尽量多与孩子相伴,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二是多沟通。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变化,注重孩子的交友情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正。三是多监护。加强对孩子思想和学业的监护,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交流沟通,共同监护孩子的思想与教育状况。
2.坚持回归本位,着力强化学校育人功能。一是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着力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体验实践活动。二是改进育人方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多途径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加强师德修养。教师要严于修身,为学生树立标杆,起到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建设文化墙、文化报、小广播等载体,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坚持回归本质,着力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一是支持学校教育方式。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罚和惩戒,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镇、村建立图书室,丰富健康文化生活,使学生离开学校同样能受到健康思想道德的熏陶。三是强化对网吧和成人场所的监管。严禁接纳未成年人,对于违规行为,严惩不贷,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坚持回归本色,着力提升德育工作地位。一是提升德育工作地位。将青少年德育工作纳入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二是创作德育精品力作。集国家之力,全民之智,每年创造一批德育精品力作。三是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特别对书籍、影像影视、网络、电视加强监管,杜绝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传播,毒害青少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