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蓓: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之良方

[ 作者:李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实习编辑 ]

“多亏了这些沟筒子、路边子的这些小柳条,它们不仅治理了荒沟荒坡、绿化了环境,每年还可为村里带来30多万元的利润。”黑龙江省庆安县同兴村村主任杨志民高兴地说,自打县里实施了“造地插柳”工程,老百姓得了实惠,村干部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干劲也更足了。(8月2日《人民日报》)

黑龙江省庆安县荒地插柳,变荒为宝的脱贫政策体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智慧,将精准扶贫政策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我们的扶贫工作启示良多。

“荒地插柳”的成功正是精准扶贫政策有力的实践。黑龙江省庆安县结合当地“十子废地”这一实际,从树种的选择,栽种的领导,种后的销量,效益的实现等方面层层突破,每一个实施步骤都做到有计划,有应对,体现出项目安排的精准,这正是精准扶贫“六个精准”的题中之义。庆安县扶贫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其因地制宜,相比较而言,很多地方一直在扶贫,成效却并不显著,大部分原因是未找准适合当地,适合群众发展的产业。

精准扶贫的实现,需要创新扶贫项目的推动。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给贫困户送物资这么单一的(形式)能够做到的,而需要的是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心去了解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找出本地脱贫致富的优势与短板,扬长避短,对症下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的实践中来,学到实际有用的谋生手段,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政府的物资救济,才能真正做到挖掉贫穷根子,找准致富门路。相较而言,千篇一律无创新的扶贫项目对于帮扶单位来说当然可以省时省力,但就实效来说,既花费了钱,也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扶贫目的往往流于形式。

脱贫致富,是一场硬仗,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这对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合江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