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修华等:中国农村金融包容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 作者:王修华 关键 谷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1 录入:实习编辑 ]

导读:王修华 、关键和谷溪三位学者的文章基于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可负担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农村金融包容指数,对我国2006-2010年农村金融包容水平进行测算,分别从区域分布、时点状态、变动规律、维度贡献分析金融包容的省际差异;进而从需求引致、供给诱导、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

金融包容又称普惠金融,是指经济体中每一位成员能够以可负担起的成本,以公平、透明的方式接触、获取和有效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它强调赋予所有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以金融促发展,并让金融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农村人口。这势必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即便像美国和英国这样深度发展的金融体系也可能只提供有限的包容,部分人口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不包容的现象更加突出,典型的事实反映在三个“偏低”:一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二是农村贷款投放比例偏低,资金外流严重;三是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偏低。

面临如此现实背景,针对金融包容的研究迫在眉睫。首先从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可负担性三个维度构建农村金融包容指数,对我国2006-2010年农村金融包容水平进行测算。分别从区域分布、时点状态、变动规律、维度贡献分析金融包容的省际差异。进而从需求引致、供给诱导、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按省际划分,可将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水平分为低水平包容、中低水平包容、中度包容、高水平包容四大类型。观测区间内,农村金融包容平均水平在提升,但整体包容度仍偏低,金融包容水平的整体分布呈现东部省市高、中西部省市较低的特点,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以2010年为例,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黑龙江6省市农村金融包容发展滞后,仅为低水平包容,高水平包容的省市只有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包容的发展状况不是十分乐观,仍有相当多地区的农户、中小企业被金融体系所排斥。这些农户、企业或者是无法正常获取应有的金融服务(主要是贷款),或者是需要付出高额成本。不管是任何一种,均不利于农村整体的发展。不过也有积极的一面,从2006年至2010年,各省市在使用效用性、可负担性方面提升较大,这说明自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以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确实在更好地履行支农使命,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渗透性方面的提升不明显,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仍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培育内生性金融。对于如何提升金融包容水平的问题,除了金融机构层面增设机构网点、提升覆盖范围外,还需要从金融服务需求层面、政府层面共同努力。首先,加强金融包容顶层设计,建立完善金融包容数据库。其次,改善目前西部地区金融包容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借力“一带一路”,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带动沿路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和谐共富。最后,坚持“需求层面引导,供给层面扶持,环境层面带动”,提升农村金融包容水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评论》2016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