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东区的J小区,是昌平区至今规格最高的回迁小区之一,完全依照商品房的标准建造,拥有地上、地下车库以及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然而,如此高规格的配置,却未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各种需求。
J小区是典型的城郊“二元型社区”,所谓“二元型社区”,是指在同一个社区中,外来人口与当地原居民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等方面形成两个不同系统的状态。J小区是由J村失地农民整村集中安置形成,因为原有的亲缘地缘关系得以保留,所以农民的社会交往具有同质性,对小区内其他租户和买房者表现出不满和排斥。城郊型社区不同于成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其面临着许多社区治理模式和发展策略的选择。目前,J小区这种依靠政府和开发商自上而下地营造公共空间、照搬城市社区模式的做法,显然已经违背了农民的需求,农民们的一些生活需求虽然得到了提高和满足,但由此形成的生活压力也倍增,日常交往、休闲娱乐、文艺体育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社区也难以进一步开展其他特色活动。
城郊型社区反映出农民融入城市的一个长期的社会变迁过程。失地农民原来处在乡土社会,现在却面临着从乡村治理到城市社区治理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治理模式,而且重点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问题。大多数失地农民虽然在地域上跨出了农村,但他们仍然认同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仍过着农村意义上的生活。而且由于长期从事小型、分散的生产活动,大多数失地农民往往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习惯于守业而不肯创业。这样就造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适应搬进新社区后生活成本增加,也不愿意主动走出家门和其他人交往,现代化的社区使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进而更加无法融入其中。因此,未来社区治理首先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失地农民融入新社区。
社区融入需要通过社区支持来实现,这里既包括对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也包括对其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与失地农民自身力量相结合,提升其能力,增加其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和融入社区的目的。在具体操作时,社区可以借助专业社会组织的协调和沟通作用,了解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公共空间、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尊重农民的需求,体现原有的村落文化;在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方面,发掘村里的文化骨干,鼓励本村居民和外来人口按照各自的兴趣组成社区群众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大家在沟通中融合;同时利用社区的优势,帮助失地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只有在经济、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才能慢慢融入社区。
现阶段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除,城乡之间无论是在社区的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还是在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探索城郊型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简单地照搬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千姿百态的生活不可能造就千篇一律的模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2016年5月中旬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