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华诚:能不能用新时代的新思维方式去做农业

[ 作者:周华诚 高云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5 录入:王惠敏 ]

2016年7月9日,一个看似台风要临境的清凉日子,青年作家、城乡互动公益项目“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周华诚来到禾城,给我们带来了自然天地里稻田的气息。他在“南湖讲坛”上分享他的下田故事,更带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从2013年冬天开始,这个衢州五联走出来的读书人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在生他养他的故乡,讲述一个新的故事。农夫的匠心,乡村的变化,守护乡村生活,用心对待脚下的土地,这个稻田守望者的分享,让很多读者动容。

农夫的匠心

传统农民,是文化的载体,他们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传承着这种文化。农夫的匠心包含几个方面:第一,精益求精。在我父亲这一辈怎么把田种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们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到了秋天的时候去收割晚稻,我们脚下是一片紫云英的小苗,在收割之前,父亲把种子撒下去,收割的时候小苗刚长出来一点点,我们在那收割,踩在紫云英上面,踩不死它,经历了一个冬天,到了春天的时候,整片整片的紫云英都会开花,走在田埂上发现连片的紫云英非常漂亮,一直连绵到天边。这个紫云英,我们现在很少看到了。它有几个作用,可喂猪,还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以前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耕作方式,一年四季种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给土地休养生息。

第二,专心致志。以前的农夫,一辈子专心种田,男耕女织。

第三,自给自足。传统农民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非常容易满足,他的心是安静的,这个就是心安。

乡村的变化

乡村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少了。现在到村里去也许只有几声狗叫,傍晚的时候会有几个老人,过年的时候人会特别多,集中在几天里,初三初四人就慢慢走了,烟花的硝烟味还未散尽,热闹还未尽,人就走了。一年到头,村庄就是这么寂静,这么冷清。

第二个变化,牛没了。我那个村庄以前有六十几头牛,我们村庄以前特别美好的情景是这样的,春天把门推开,远远地看见村道上有农夫赶着牛,肩上背着犁,披着蓑衣,带着斗笠,走在田间小道上,非常有中国意味的一个图景,像一幅中国画。但是这样的图景,现在看不到了。因为我们村庄里现在只有一头牛,其他的牛都卖了,卖给临县的一个屠宰场。

第三个变化,是情没有了。传统文化中忠孝礼智信这些东西,现在在农村你几乎不相信这些还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孝的传达,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那么日常?我们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都离开了村庄,一年到头就过年那几天回来,他们怎么表达对父辈和祖辈的孝,这是很困难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现在面临很多危机。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人

国家或各级政府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做很多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以前是泥泞的小路,现在全是马路,村民家住的也都是小别墅,但我们发现这样的村庄仍然是空洞的,表面看着漂亮,其实是一种虚的东西,原来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了。比如说我们村原来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人都没有了。乡村现在只留下老人,没事可干,到小店里去打牌,然后回去吃饭,看电视,睡觉。乡村的生活变得非常单调,那些精神的内容都没有了。所以,我说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仍然是人啊。如果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没有人的话,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农村,你把农村建设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农民都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都不以种田为骄傲的话,一个个都会离开他的土地。当这些人全部离开以后我们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

我为什么去做“父亲的水稻田”

我想做一件事情,把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劳动连接起来,让农民的劳动得到认可,让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或者说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2013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东西,叫众筹。那个时候,我脑子灵光一闪,我能不能把我父亲的水稻田,做成这样的形式,让城市里的人,跟我一起种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水稻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后来我就发起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倡议:我们种的米30块一斤,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种田。结果1000斤大米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全部被订完了。我们把这个社会慢慢消失的,或者是遗忘的一些东西,通过一块小小稻田,把它传播出来。

是乡村在拯救我们

不是我们去拯救乡村,而是乡村在拯救我们,这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觉得现在这种城市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它带来很多生态问题,包括大气啊,水啊,食物啊,这些大家都觉得是有毒的;还有人们的精神问题,在城市生活,你可能觉得是一种浮躁,没有心安的状态。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在关注乡村了,到村庄里住上一住,好像村庄是一个解药,解工业文明或者城市文明的毒。我去做了“父亲的水稻田”这个事情之后,不是我去拯救了我们的村庄,而是它让我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再认为一年拿多少收入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我也不再认为一个人担当很高的职务,或者很高的官职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

重新看待农耕文明

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的这个“耕”,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村。现在,大家都在讲城市化,工业化,都在朝着非常迅速的方向奔跑,但是大家能不能回过头来,重新看待我们的农耕文明?每一个从村庄离开的人,是不是可以重新发现村庄的价值,重新发现农民的价值?是不是可以给中国那么多仍然在耕种的,或者被迫背井离乡的这些人,一个劳动的认可,一个价值的尊重?我们用适当的,或者是比较好的价格去认可他们的劳动付出,那么我们的村庄是不是会繁荣起来,那些离开的农民是不是可以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上,重新去操持他们擅长的手艺?那些离开村庄的孩子们、年轻人或者是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是不是也可以重新回到村庄,像我一样,用一种新时代的新思维方式,去做农业这件事情?这样的话,我们的农村是不是还有着一丝希望呢?(整理高云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嘉兴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