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谢瑞武:构建现代新型人水和谐关系

[ 作者:谢瑞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30 录入:王惠敏 ]

——四川省成都市推进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滨水城市,四川省成都市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治水文明。早在2270多年前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也充分体现了成都“善待水、善治水”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成都市将水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全市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的科学保护利用,努力塑造人水和谐关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

成都市水生态系统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水生态系统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治水热潮,先后实施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大批城乡供水工程和江河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而且还建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

然而,成都水生态系统建设也存在以下难题:一是用水方面存在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型缺水和配置性缺水。二是江河防洪体系不完善,城市内涝日益凸显,山洪地质灾害频发。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供水用水安全保障面临风险和挑战。四是水污染现象仍未彻底消除,水质不达标状况尚未彻底改变。五是河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河道两岸控制红线划分不明确。六是河道权责划分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国内外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范例

(一)新加坡。新加坡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国家,通过开发多元水资源、制定并实施雨水收集、进口水源、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四大水喉”多元化的水资源开发战略,健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机制和“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实现了全国供水保障率100%、污水收集处理率100%、水质达标率100%,使得新加坡从受马来西亚供水制约的岛国转变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

(二)芝加哥。芝加哥河是美国芝加哥市的母亲河,在芝加哥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芝加哥河变为两岸混凝土林立、河中垃圾、污水横流的城市航道。1998年,芝加哥市发布了芝加哥河滨河带发展规划,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导则和建设标准,在治理芝加哥河过程中贯彻水生态系统理念,注重河流多功能的结合,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规划建设、娱乐、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促进,既有利于推动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探索建立城市水生态系统。

(三)上海。上海苏州河是上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全线遭受污染。80年代中期,上海市拟定了污水治理的总体战略,连续实施了上海市污水治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并同步推进郊区污水厂网建设项目。在完成截污治污后,又展开生态护坡建设和绿化;同时,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将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上海之鱼”、中央公园等景观城市节点,重现了往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

成都市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建设目标及思路

加快提升成都城乡水生态环境,全面、系统构建现代新型人水和谐关系,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实现保护自然水源,优化千年水网,建设活水成都。

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共治原则,统筹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未来十年将投资1850亿元重点结合沿岸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交通旅游等功能对流经中心城区的23条河流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坚持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圈层分布相协调,实施“一圈层梯度蓄水、增加水面,打造亲水滨水空间;二圈层生态修复、河湖连通,筑牢城市防洪屏障;三圈层囤水蓄水、廊道建设,系统治理河流水系”梯次推进河流水系建设,突出河流水系的治理主线,合理安排治理措施。

(二)建设举措

一是按照从水生态系统专项治理到综合治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到流域治理转变的要求,构建五大体系。

1.构建防洪除涝体系。在中心城区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在山区大力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同时加强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等非工程措施,使全域的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全市主要江河堤防建设治理长度占应治理长度比例由现在的32.4%提高到2020年的40%以及2025年的45%。

2.构建供水安全体系。在现有供用水格局基础上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重,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增加供水能力、优化供水结构,采取综合措施强化节约用水,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全市江河河道生态基流,将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现在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过境水资源利用率从现状的24%提高到35%,中心城区供水规模达到278万吨/天,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5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用水总量控制在红线范围内,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3.构建水环境治理体系。首先,以“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善”为目标,实施“源头截污、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水环境治理,由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逐步实现金马河、锦江、沱江三大出境断面水质达标。其次,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分阶段改善河道水质、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到75%。第三,推进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大力推广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耕作方式,加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对沿河农家乐实施综合整治等措施,加速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4.构建水生态修复体系。构建宜居宜业的优美水生态景观,通过广辟水源、科学调度、河湖连通,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系,建设河流廊道、河湖湿地,修复水生态,四季水长流,力争到2025年成都市主要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程度由现状的40%提高到80%,环城生态区内湖泊河道水系面积比例由现状的8.8%提升到2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0%,实现水活河畅、水净岸绿的美丽水网。

5.构建水景观提升体系。遵循“立足生态、突出形态、彰显文态、兼顾业态”的理念,依托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构建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有机融入蜀水城市文化元素,构筑碧水蓝天、山水相连、城水相融的山地休闲、田园风光和城镇生态宜居景观,力争2025年建成57个滨水城镇景观节点,建设滨河绿道1000公里,城区段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5%以上。

二是抓好重点示范。2016-2018年加快实施“五河一库一提升”(即金马河、锦江、清水河、沱江、湔江示范段综合整治,李家岩水库建设,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重点示范项目,引领全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发展。

三是加强统筹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属地化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区(市、县)和市属国有企业等单位为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市级、县级财政投资;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推行PPP等融资模式筹集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综合治理的部分建设。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副市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6年05月2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