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扶贫惠农资金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0 录入:实习编辑 ]

扶贫资金本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却在这些资金上动手脚。记者日前从云南省检察院获悉,今年1~4月,云南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595件719人,其中发生在惠民扶贫领域涉嫌职务犯罪的多达389人,占职务犯罪的一半以上。“苍蝇”是扶贫的“拦路虎”。“苍蝇”虽小,但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笔者认为,护卫扶贫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需要精准监督、精准打击、精准预防,三管齐下。

精准监督,扎紧扶贫惠农资金的“篱笆” 。“任何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边界的地方为止。”事实上,扶贫资金也有边界。遗憾的是,由于监督不到位,“高压线”没有通电,“边界”被随意践踏。那些越过“底线”的人不但没能及时查处,反而过的有声有色,又进一步形成“破窗效应”。以至于出现更多“苍蝇”。

精准打击,向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叫板” 。各级检察机关要从基层和群众最痛恨、最关心、最深切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效果、增强获得感。对干部形成威慑力。各级检察机关可以“由上至下”开展侦查,先从“上层”了解查询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扶贫项目和改革措施的政策、资金调拨分配等具体情况,从相关政策落实和兑现严重不符中发现问题,顺藤摸瓜,往“下层”延伸侦查,如此才能发现问题,及时有效打击。

精准预防宣传,让扶贫惠农政策家喻户晓 。由于扶贫资金相关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群众对应享有的权益知道少,在项目申报、审核、审批、检查、验收、资金发放等环节不知情。大多数是由“一把手”操办,很容易瞒天过海,或者形成窝案。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最有发言权。预防扶贫腐败,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就像邹城市编发的《惠农政策一点通》、夏津县创建的“阳光惠农补贴服务平台”,把各类惠民政策及时送到每一名基层群众身边。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扶贫领域腐败还会那么容易瞒天过海吗?

总之,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扶贫惠农资金要想用走好“最后一公里”,用到“刀刃”上,必须要精准监督、精准打击、精准预防相结合。如此,才能堵住“漏洞”、斩断“黑手”、消灭“蛀虫”,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