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石:中国粮食安全历史演变

[ 作者:刘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5 录入:王惠敏 ]

逐步调整和提升粮食价格,使得农业和粮食生产不会出现价格倒挂,并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才是确保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的粮食安全在过去的不同的时期,采取的是不同的思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1)解放初期的"统购统销".其核心是确保城市的粮食供应和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同时,通过统购统销和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获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启动资金。这一措施的核心并不能增加粮食生产的总量,而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的控制和再分配能力;

2)从1958年开始,通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方式,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总量。但是由于没有理顺生产关系和不懂得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其效果适得其反。历史上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并非是天灾,而是"人祸"

3)从1978年开始,通过改革开放和"承包责任田""包产到户"等,来改善被长期扭曲的生产关系,刺激农民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很好效果,为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总量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过于分散和脆弱的小农经济形态也制约了后期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4)从2013年开始,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此来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现代化技术水平。这一政策的初衷很好,但是,农民"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土地流转交易中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过程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制约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当前许多"土地流转盛宴"的先行者,追求的是流转后土地长期价值的增值和从事其他边缘化经营性活动的收益,而不是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收益,这与中央的政策的初衷大相径庭。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于粮食安全一直抓得很紧,指导思想上走了一些弯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这些政策没有能够触及到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核心问题,即:粮食的价格,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时其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占有的公平性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财宝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